上世纪50年代的西楼学堂路上,到下午就有一位推独轮车的小贩吆喝:“牛蹄筋哟,金钱肚!称点好腱子肉。”拉着长声,却声音低沉,有底气有后劲。
很多老主顾寒暄着,各自购买心仪的货品,牛蹄筋、金钱肚、牛腱子,各有所爱。到太阳落山,卖牛蹄筋的小贩货物售空,只剩下一些肉渣,他收拾起来,送给跟前卖烧饼果子的白胡子老汉。这东西他坚决不卖,用他的话说:“添秤用好肉,我绝不砸自己的牌子。”那年头儿的小商小贩买卖也许不大,但把自家买卖的信誉看得比天大。
牛蹄筋就是牛腿上的韧带,老百姓通常叫大筋,呈条状,不能与牛身上其他部位的筋膜相提并论,一头牛全身出真正意义的蹄筋,也就是两三斤。剩余的零星筋膜,也叫筋头巴脑,是蹄子与小腿儿部位的筋腱,多是块状。二者在价格上有差距,是分着卖的,那年头儿的小贩是不会掺假售卖的。牛蹄筋酱制出来口感有弹性,有嚼劲,越嚼越香。
金钱肚实际上是牛的第二个胃,学名叫网胃,表面上有一圈圈的蜂窝状的凸起状如金钱,故名。牛的四个胃,唯此胃最贵。金钱肚经酱制最易入味,吃起来爽脆滑嫩,是最受欢迎的食材。
小贩在售卖时,一一指明:牛蹄筋、金钱肚、牛腱子肉,哪块最好吃,哪个部位什么价格,讲得明,说得清。用他的话说:“先尽好的卖……”那年头儿的小买卖人就是以信誉赢人,以货好赢人。口碑是做好买卖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