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往事如烟。而往事又如一种什么烟呢?于我,故乡的炊烟是记忆天空中挥不去的往昔。
小时候就对炊烟有了记忆。我的家乡于家堡以渔民居多,“天下之险,海为先”,当渔民出海回来,河岸上一座座煮蚶子(赤贝)的锅灶冒起了青烟,还未等蚶子抬运上岸,守候的渔民家属和村民已经拥挤在灶膛的周围。我看见一筐筐“吱吱”叫的蚶子被倒入大锅里,全张开了金黄色的嘴,啊!这鲜美的香味,那缕缕的烟气,一下子闯进了我的心怀。炊烟袅袅,如同童年的召唤声声。
父亲说:“炊烟是一种生气,村子旺不旺,远远地看看炊烟就知道了。”记得白天我和小伙伴在外玩捉迷藏,玩够了就躺在土坡上,望着蓝紫色的炊烟透过房顶与淡淡的薄雾相互缠绵着。若有微风,它们就缕缕丝丝地向一方斜斜地飘去,飘向无垠的苍穹,直到远处母亲喊我们回家吃饭那甜甜的声音响起……
炊烟是一种燃不尽的乡野文化,也是悬挂在记忆中的一幅永不褪色的图画,自然,悠远,无需装裱。
每次放学回家,远远就看见自家的烟囱里冒着炊烟。走进家门,母亲一准儿蹲在灶台旁“贴饽饽熬小鱼”。别看灶屋里烟熏火燎的,很呛人,但那飘出来的香味却让人直流口水……
炊烟,是我对家乡的记忆中最难割舍的片段。多年来,每当落日的余晖在天边渐渐浅淡,夜色在晚风中悄然飘落,村庄上空就会徐徐升起一缕缕蓝色的炊烟,和最初降下的夜幕交融在一起,轻盈地弥散开来,缠挂在渔船、河边、屋脊、树梢,融成一片充满诗意的朦胧。笑迎丈夫归来的主妇们,很快把捕回来的鱼虾煮熟,而孩子们不管玩得多疯多野,只要望见自家的炊烟,便掉头跑回家去……全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中共度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在充满鸡鸣犬吠声的村庄里,炊烟是一种最能撩人心魄的风景。它勾起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情。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的“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都是借炊烟的形象点缀和平宁静的田舍风光。
几回回更年易岁,数番番辙改境迁,许多往事都淡化或远去了,而那炊烟的故事,依然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