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核心在于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故事主题,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叙述事件经过时必定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环境等,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而才会把故事写得具体生动。
学会重点描写“人体部件”
如果让同学们来描写熟悉的光头强,可能会这样写:他是一个戴着橘黄色安全帽的中年男人,头光秃秃的,最爱砍树,总被熊大和熊二打跑。这样的描写过于笼统,无法使光头强的形象生动起来。
外貌描写是对人物体貌特征的刻画,涵盖容貌、衣着、体形、姿态等,能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表情包”。对于外貌描写,同学们可采用“人体部件”分解法,口诀为:年龄性别先说清,高矮胖瘦要分明,皮肤黑白有粗细,头发长短密与稀,脸有尖圆和酒窝,眼睛大小有无神。
当然,外貌特征远不止这些,还有鼻子、嘴唇、眉毛、耳朵、衣服、眼镜、说话口音、走路姿态等,描写时不必面面俱到,抓住最显著的特征即可,例如“郝老师很胖,每次进教室时,总是肚子先进门”,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要突出人物特点,避免使用“不高不矮,不胖不瘦”这类无特点的描述。
比如写光头强,同学们首先要仔细观察他的脸,这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他的眉毛又粗又弯,眼睛瞪起来时眼珠特别小,眼白特别大,鼻头又大又红,下面有两撇细细的胡子,大大的嘴巴能占整张脸的一半,还有一对元宝耳朵,耳廓也常常红彤彤的。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光光的脑袋、弯弯的脸形和红红的鼻子。接着,观察光头强的身材和衣着,身材是上身长下身短,两只胳膊长长的,罗圈腿,双脚外八字;衣着是常戴着一顶橘黄色的安全头盔,身穿皮衣和皮坎肩,脚踏一双黑色的棉布鞋。在描写时,可从身材中挑选上身长下身短和罗圈腿这两样,衣着则选头盔和皮坎肩来写。最后,还需观察光头强的语言和行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描写外貌时,不能什么都写,要分清主次。脸最重要,行为也很重要,其他可简写。
学会“慢镜头”分解动作
描写人物语言特点,要关注说话声音大小、粗细、快慢,是否有口音或口头禅。比如光头强就是大嗓门,而且声音沙哑,口头禅是“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日常行为包括站姿、坐姿、走路、吃饭穿衣习惯及情绪表现。光头强罗圈腿、外八字,走路向外踹;笑时眼睛眯成月牙儿,咧嘴嘎嘎笑;生气时双手举过头顶,攥拳蹦高。
动作描写是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和难点,有的同学常常一笔带过,只写结果,语言不生动。学过广播体操、舞蹈或参加过军训的同学都知道,初学者都是从“慢镜头”分解动作开始的,熟练后才完成连贯动作。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动作描写,即把一个连贯动作拆分成若干个动作,再一步一步写出来,其要领是“慢动作分解”。
同学们见过别人吸烟,但作家莫言却能这样描写:姑姑将手中的烟用力嘬了几口,然后用中指将那烟头用力一弹,烟头划出一道暗红色的弧线,飞到远处的葡萄架上。动作分解成嘬、弹、划、飞,连续用了四个动词,写得准确传神。可见,多用动词写动作,能让文字“动”起来,使习作具体生动。
同学们写不好动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不知道人物是怎么动的,比如手术时医生怎么拿刀,从哪个部位下刀,横切还是竖切,没见过当然写不出来。二是知道人物怎么动,但平时观察不仔细,或者文字功底不够,能想到却写不出。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案是:观察要仔细,多进行写作练习。
同学们动笔之前,要先在脑子里把全部动作过程演一遍,记下人物的每个部位是怎么动的,然后把“看到”的画面写出来。实际动作往往在一瞬间完成,写的时候,要切换成慢动作模式,分解成几个步骤,一个一个写出来。
学会把人“融入环境”中
有的同学写人物故事时,只会简单叙事,干巴巴没有画面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环境对人物的作用。
例如,写一个发生在放学路上的感人故事,有同学这样写:一天,我走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迷路的老人。这时,另外一个人过来问老人:“你家在哪里?我送你回家吧……”这就好像两个面目模糊的人,站在没有环境的“空旷地方”说话,人物形象模糊不清!
首先是迷路的老人多大岁数,拄拐杖还是坐轮椅,是老爷爷还是老奶奶,都不清楚,即年龄和性别一概不明。也许写作的同学知道“另外一个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但读者可不知道。
其次是缺少必要的环境描写。故事发生在夏天还是冬天,天气是阳光明媚、狂风暴雨还是大雪纷飞;放学时间是下午、晚上,路上是在马路上、公交车上、地铁里还是公园里,都不清楚。
环境描写有个重要作用:通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我”得了第一名,回家的路上,肯定脚步轻盈,阳光明媚,风含情水含笑;遇到挫折失败,“我”的双腿就像灌了铅一样沉重,天气阴沉,秋风萧萧,连树上的鸟儿似乎也在嘲笑。这些都是利用环境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的作用。
有的同学写事件背景没有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就像人物生活在没有大气、没有风雨雷电的月球上一样。任何人物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当构思故事情节时,先要确定何时何地,时间、地点确定了,环境也就清楚了,至少季节要清楚。同样是帮助迷路老人的故事,发生在夏天还是冬天,环境会相差很大,给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如果能把这些环境细节写出来,会大大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
一个很简单的小技巧是,如果想表达“温暖人物”的主题,可以把故事放在冬天的环境中,让寒冷的天气与内心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