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纵湖东晋水城,一些迷人的个人表演者,吸引了我们这些专程赶来体会里下河芦荡风情的游客。茅草茶屋前面的水车旁,一位身穿汉服,独自表演转碟的姑娘就这样吸引了一大波游客,只见她身穿桃红色上衣,嫩绿色的罩裙下是白色的练功裤和软底鞋,她每只手控制着三只转碟,通过不停摇动转竿,让碟子旋转起来,如一朵朵轻盈绽放的纯白花朵。
表演过程中,姑娘有时将转竿下端依次放置于头顶、鼻尖,引得众人惊呼,生怕她的碟子掉下来;然而,大家显然是多虑了,碟子旋转得平稳,如一朵朵清香的琼花在风中舞动,毫无翻转跌坠之相。接着,姑娘手持转碟,做大翻身或软功动作,忽而呈现“朝天一炷香”,忽而呈现“金钩挂玉瓶”,忽而呈现“凤凰三点头”,围观的观众热烈鼓掌,很明显,这些动作并不容易,在姑娘下腰、倒立的过程中,能明显地感觉到她在紧张又不动声色地留意每一个转碟的转速,如果发现某一个转碟的转速正在跌落,她就要立刻扭转姿态,通过巧妙跑动加力,让那个转碟重新飞旋起来。而她每一根手指上的用力其实都是不同的,在旋转速度正常的碟子上加力,也会让碟子往一边倾斜。因此,姑娘的每一根手指都像弹奏《野蜂飞舞》的钢琴大师一样,坚实有力,青筋毕露,所不同的是,钢琴师只需以指腹触键,而姑娘需要用每根手指的侧面来操控转竿的飞旋,以保持转碟的动态平衡。她非常专注,眼、手、身高度协调,看样子是利用重心控制和节奏调整,来实现6个碟子的同时飞旋,其中,3个碟子逆时针转动,另外3个顺时针转动,其精准的节奏感和空间感知能力,令人赞叹不已。
正在大家看得入神之时,突然,姑娘似乎是转身力度过大,左手掉下了一个碟子。她不为所动,坚持把这下腰动作做完。然后,她示意旁边的观众,把碟子递到转竿上来。在大家善意的笑声中,一位女士帮她把转碟放到了转竿的顶部。女士兴奋地传达自己的发现:“原来,现在的转碟早就不是瓷碟子了,是塑胶的呢。而且,碟子底部还设计了一个小机关,看上去能增强转竿与碟子的惯性。难怪轻轻摇动手腕,碟子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旋转个不停。”姑娘就像从平衡木上不慎掉落的体操运动员一样,继续微笑着表演,直到整套杂技节目结束。
在围观的群众陆续离去之时,我忽然心念一动,去问那正在收拾转碟和转竿,不时擦汗的姑娘:“那么高难度的动作都没有掉碟子,怎么一个下腰就会掉?这掉碟子的小细节,也是您自己设计的吧……”姑娘眨了眨眼睛,笑道:“竟被你看了出来了,是我设计的,碟子底部的机关,叫‘门子’,一个熟练的演员,是不大容易掉碟子的。”
姑娘来自中国杂技之乡江苏建湖,从6岁起,她就开始练习转碟,至今已经17年。她曾练到梦里面都是碟子,几乎不可能在表演中掉碟子。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掉碟子的细节呢?因为她发现,单人表演缺乏搭档的配合,若是表演得过于完美无瑕,观众就没有情绪上的起伏,表演者很难从头到尾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如果在无关紧要的时候掉一次碟子,不仅能自然流畅地与观众互动,还能打断他们的困倦,让他们重新兴奋和专注起来。这样,再进入表演的高潮部分,人们的喝彩声就更响亮。
姑娘就像一个性格不羁的钢琴大师一样,在一场个人演出的中途,突然即兴发挥,不完全照着乐谱弹。她知道,偶尔一个小错,引来的不是错愕,而是“原来她也是凡人”的亲切感,观众会忍不住有代入感:要是我也能上手玩转碟,会不会比这女孩演绎得更完美、更有激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