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无意间读到微博上一篇过时的报道,却让我久久感动不已。报道说的是浙江桐庐一女子整理父亲的遗物时,发现父亲写给她的诗稿,多达几大箱。文中引了一些,如“这是美好的时光,我在外面奔波了一天,回到这宁静的家,亚萍烹饪的蔬菜豆腐,在暖锅里喧闹着,是那么新鲜,那么香气扑鼻。我们的女儿,在阳台上,认真专注地写着学校布置的作业,台灯发出橘黄色的光,洒满在那小小的圆桌上。这是我们的家,这是冬日的黄昏……”“女儿酣睡着,均匀的呼吸,放松的眉头,一张天真无邪的脸。床头的灯啊,无忧无虑地照着,母亲的手护卫着女儿的酣睡,父亲在写一天的日子!”
虽然诗都是“写给女儿的”,但作者生前并没有让女儿看到。从报道所提供的信息推测,这些被笼统地称为“散文诗”的文字,夹在父亲的日记里;而日记还有不便公开的内容。作者只上过五年小学,有了工作后上过夜大,拿到各种文凭;热爱读书,有文化素养,但本行并非文学,写作是业余爱好。
这位业余诗人在养家糊口的余暇,年复一年地默默写诗,作品虽未必有多少文学价值,却承载着他的心血。如今斯人已逝,化作一抔黄土,连生前那点微末的新闻性也消散殆尽。从生前到身后,若他养育的是不肖子女,这些带着时代印记的手稿,恐怕早在他入土后就被当作废纸,贱卖给收破烂的,只为腾出些许空间。所幸他有个重情重义的女儿,当她捧读父亲的遗作时,怎能不心怀感恩与思念?这是多好的父亲啊!
作为旁观者,我从中窥见了文学最本真的意义。那位业余诗人,写作于他不过是情感的宣泄,自始至终都与名利无关——不求知名度,不计较稿费版税,不在乎排名先后,既无喝彩也无嘲讽。这就像享用美食时独酌而浮三大白,又似与挚友彻夜长谈,如此私密的体验,何必公之于众?既非网红亦非名流,若刻意在朋友圈大张旗鼓地展示,反倒可能招致“矫情”的讥讽。再看那些籍籍无名却执著于写作、渴望声名远播的人,终其一生为名利所困,相比之下,哪种活法更显超脱?
二
这一旧闻教我长久回味的,不单是业余诗人的淡泊自甘,还在于他日记有语录:“时光流逝使我心安。”此语出自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全句为:“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这一说法与多数人的惯性思维大相径庭。韶华易逝,少年子弟江湖老,这难道不是最令人共鸣的人生慨叹吗?时间无可挽回地消失,容颜毫不客气地老去,说当事人一点也不怕是假的。豁达者只能无奈地接受,在生老病死的天然“传送带”上,刻意不看标示年岁的物件。女人把自己的年龄当作最大的忌讳,男人轻吟“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然后背着人揩泪。
如何逆潮流而动,不因时间无情地推移而烦忧,反而从中获得心的安宁。博尔赫斯指出,给身心带来莫大福祉的举措,是写作。
理性地看,时间的流逝与人无关。快慢之感,全在于心。囚犯在牢里度日如年,约会的情侣老恨时针转得太快。那么,从人的感知系统出发,看看时间以哪一种速度消逝使人“心安”?人如果被世俗多如牛毛的义务、责任、时限、欲望牵扯,疲于奔命,压根儿没工夫顾及“逝者如斯夫”;又或者因无所事事,精神无从寄托,心灵被空虚所困,时间怎么也“谋杀”不完,这两种状态,要么教人急躁,焦虑,升虚火;要么教人六神无主,都不可取。
上文所举业余诗人的活法,才值得仿效。他之所以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关键在于其精神能够超脱于时间洪流之上——既能俯瞰时光变迁,又能品味岁月沉淀,更能感悟生命真谛,最终将这一切升华为诗篇。这种独特优势,正是文学赋予他的珍贵礼物。
是文学,是他钟爱的文学样式——诗,成全了他。他对女儿、对家庭、对生活的爱意,通过写作得到宣泄。文学绝非KTV里对着麦克风的肆意号叫,它自有其表达的章法与艺术。真正的写作,既是洗涤灵魂、升华精神的形而上之旅,也是一项需要精湛技艺的创造性劳动。沉浸其中,创作者能获得多重快感:既有郁积情感酣畅淋漓的宣泄,又有思想在想象空间自由翱翔的畅快;既要精心构思整体布局,又要反复推敲字句的精准表达……
回到业余诗人的人生,他一贯为自己的作品保密。哪怕是他最疼爱的女儿,长大以后,他也没有让她看到片言只字。写作是自洽的隐私。
高尔基在《她的情人》中塑造的波兰妇人铁莉莎是一个悲剧形象。铁莉莎相貌丑陋,没有爱情,没有幸福,在极端寂寞中,她想出一个奇怪的办法来寄托爱欲——虚拟一个心目中的“少年情人”,请人代写信寄给他。不久又请人以“少年情人”的身份给她回信。当她请别人给她念“少年情人”的回信时,哭得像个泪人。这篇小说所呈现的,就是文学最实在的功能——为无法在现实中获得慰藉的灵魂,提供一个可以栖息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