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二维码打赏
莫成转嫁成本的遮羞布
日期:07-10
近日,网友爆料海底捞部分门店服务员佩戴个人收款二维码,引导顾客扫码打赏固定金额3.99元。舆论发酵后,海底捞客服表示“不了解情况”,门店则称是“自愿参与”活动,总部未统一推行。客服同时保证“不打赏不影响服务质量”。
其实,这种打赏在餐饮业并非新鲜事。早在2016年就有烤串店尝试,本市一些餐馆也推行过,但一直不太被接受。根本原因在于,与实行小费制的国家消费文化差异明显,国内的餐费通常已包含服务成本,服务员工资由底薪加绩效构成,消费者普遍认同“明码标价,服务包含其中”。
2021年,海底捞曾在青岛等门店短暂试水类似做法,如今以“阶段性重启”再现,被质疑是对薪酬体系的又一次试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捞部分门店本就收取10%的服务费,额外再加打赏相当于“双重收费”。服务的价值理应清晰包含在定价里,而非变成向顾客额外的、变相的索要。
在聚餐场景下,打赏无形中制造压力,让消费者在“给”或“不给”间纠结。人们更担心,该行为若成常态,不付小费可能会被区别对待。此前,广州有茶楼推行打赏后,员工争抢包厢客、冷落大堂客,团队摩擦加剧;西贝莜面村也出现过打赏引发的内部矛盾。当收入与打赏挂钩,服务员自然倾向服务“大方”的客人,老人、带小孩的家庭等群体可能被冷落。这不仅与海底捞赖以成名的“无差别服务”背道而驰,也让团队协作让位于个人利益争夺,破坏凝聚力。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资金流向。打赏钱款直接进入服务员个人账户。企业不抽成、不代缴税,既规避了税务责任,也避免了将其纳入加班费等法定成本的计算,这实质上是将劳资之间关于薪酬的矛盾,转嫁成了顾客与员工之间的潜在对立。网友的质疑一针见血:“海底捞比其他火锅贵,不正是包含了服务的溢价?”“该给服务员的钱,老板不想出,就变着法子让消费者买单?”
即便在小费文化根深蒂固的美国,其弊端也已尽显,日益受到诟病,常常与歧视和不公挂钩,根源在于允许企业用小费抵扣最低工资,本质是转嫁人力成本。美国一些餐厅已开始尝试免小费模式,通过提高菜价支付员工的正常工资。
作为行业标杆的餐饮品牌理应做得更好,而非试探消费者底线、转嫁企业成本、破坏服务初心。企业必须守住明明白白消费的底线,承诺并提供有竞争力的基础工资,保障员工核心收入。若收集“打赏”数据,也仅限于内部评优参考,而非成为员工收入的依赖。当北美市场都在反思小费文化之时,我们若反其道引入,无疑是开倒车。这“遮羞布”下的成本转嫁,消费者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