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郁先生早年任职于直隶商品陈列所、天津博物院,后长期任广智馆陈列部主任。1948年,在馆长李琴湘去世后,更是由他来主持馆务,直至1952年。他通晓考古、金石、古钱以及陈列、设计,是近代天津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与亲历人。同时,他还是天津书画名家、诗人、词人,又办过报纸,研究植物学、天津地方史,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杂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对于天津方言研究也做出过贡献。
如今的天津市文史研究馆收藏有一本《天津方言一斑、天津方言一斑补》。根据第一页上的笔迹所书:“此系1930年前后(陆文郁)为天津《广智星期报》所写,经张德孙剪贴为册,赠之前河北博物院。今辗转归于天津市历史博物馆馆员李济才,携以示余。余又于工余之暇为方言补之若干附于后,并自抄一册。”落款为:“1954年8月1日建军节抄前记。”可见,这是陆氏在1954年时,依照剪报抄写而来。《天津方言一斑、天津方言一斑补》一书现收录于2019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蘧庐集》中。
笔者依据书中内容,按图索骥,确实在《广智星期报》上查找到了有关天津方言的系列文章。1931年9月27日,该系列文章首次发表,题为《津市方言》。文章不长,百字有余,以介绍津沽地方俚语为主。1931年10月4日,发表该系列的第二篇,题目改为《津市方言一斑》。此后,一直延续这一题目,或连续发表,或隔期发表,频率并不规律,直至1934年4月1日,可以说是较早有意识地关注天津方言的专题文章。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方言文化源远流长。从广义上来说,早在周秦时期已有人开始了方言的采集。有关天津方言的研究,始于清代道咸年间,华长忠所著《韵籁》。1946年,历史文化学家李世瑜先生在北京《民语报》的“民俗园地”分8期发表天津方言土语400余条,开启了李氏研究天津方言的序幕,也为后来其“方言岛”理论搜集了大量材料。而在这期间,陆文郁于1931年至1934年的天津方言研究却鲜有提及。今天看来,陆氏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天津方言学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话是天津地方文化的有机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生动代表天津的特质、认知方式以及历史与社会信息,甚至可以视为天津文化的活化石。特别是陆文郁的《津市方言一斑》系列文章,为研究天津方言提供了可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