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年(清雍正九年),天津城市史的重要年份,清朝决定升天津直隶州为府,附郭置县。天津府所辖,天津、静海、青县、沧州、南皮、盐山、庆云,一州六县。
  这次建制升格,由直隶总督唐执玉于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提出建议:“天津直隶州系水陆通衢,漕盐聚泊,旗民混淆,一切巡察防捕及承办水师营各项军功,差繁事冗,请升州为府。”通衢、聚泊,讲区位优势。转年五月,唐执玉又奏请以广平府知府李梅宾调补天津府。
  首任知府李梅宾,广西临桂进士。来履任,得修衙。三年后,雍正十二年(1734)府署建成。衙址在哪?城里府署街。此言没错,但尚非当年能有的表述。乾隆府志记,“天津府知府公署在大仪门西”。光绪初年成书的《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载,“天津知府衙门,在北门内仪门西大街”。稍后,《津门杂记》所记相同。当代地名志说,曾有“府衙门街”之称,1949年以后,与东端的大宜门口统称“府署街”。
  老城北门里大街路西,“大宜门口”这一地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居民们仍在使用。与其呼应,北门里路西、靠近北城门,有小宜门口胡同。
  从方位关系看,地方志所说大仪门与大宜门口,位置是重合的。问题来了——通常说,仪门是官署或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关于府署,地方志记得明白,中轴线上照壁一座、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大堂五间、抱厦三间、二堂五间、三堂五间、后正楼房上下十间。府署里建有南北向的仪门。是何种情况,街道路口立起一座东西向的仪门呢?
  府衙大院的规模,各种功能建筑沿中轴线展开,加上左右分布,应该说是中规中矩的。后院楼房为李梅宾捐建。府衙与同年落成的县衙,都有崇文表达。北门里路东县署门外建文昌阁,路西的府署院内建文昌祠。第二任知府程凤文于乾隆元年(1736)上任,府衙二堂西厢房、三堂前东西厢房,由他捐建。
  天津设府的历史计181年。衙署建成的178年里,有79人出任知府,掌印视事。太守们的故事,被时间记住的,也就融入了地方史。这里缀述一二。
  李梅宾在任五年,时间是比较长的。其“察吏特严”,管束手下人,“终其任无敢为非者”。每月初一、十五,在文庙明伦堂同诸生讨论经史,又捐款制佾生舞衣,以备祭典。不接受送礼,俸余悉充公用,自书对联:“炼一条铁汉撑持世界,无半文铜钱做个人情。”百姓献匾“清慎勤俭”。
  说到匾额,府署里曾有正气充盈的特色悬挂。乾隆八年(1743),胡文柏来任主官,自书“情理法”三字额于大堂,又为内堂制匾“问心堂”。自律自儆,这可不是装门面做样子。其为官一任,廉明正直,施政益民,听讼明决如神。去任之日,邑民为之罢市。
  嘉庆十二年(1807),李师舒任知府,三个月问结积案,震慑所致,不逞之徒敛迹。嘉庆帝来津时,奖励其“差务宁帖”,赐以丝绸。道光年间,知府恒春开城池、葺鼓楼、修考棚、平衢路,除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捐资建立惜字社。敬惜字纸,是文昌崇拜影响下的一项民俗活动。
  进入近代,天津立于时代潮头,列强侵略,社会变化,太守们的衙署与城市一道,经历风雨。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天津百姓纷纷反抗。9月14日,侵略军突入府署,将知府石赞清挟持带走,强迫其出面弹压。石知府怒骂入侵者,不失气节。两天后,愤怒群众聚集抗议,侵略者不得不将石赞清放回。对石太守的不屈,《天津县新志》有着墨浓意酣的记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组成都统衙门,对天津实行军事占领。1901年3月,侵略者告知新任天津知府陈以培,“不要在临时政府管辖区内设立衙门”。陈以培是没能进入天津原有府衙的知府。继任者凌福彭,1902年8月随直隶总督袁世凯到天津办理接收事宜,结束都统衙门的军事统治。随后,知府凌福彭筹办工艺学堂,参与各项新政。图强求变,是为清末的人心所向。1906年夏,天津府自治局成立,局址附在府署内。
  辛亥革命后,府衙成旧址,依然为官署所用。上世纪50年代,曾是天津市第二区(城厢区)人民政府所在地。1959年秋,天津市第三十一中学由文庙迁到这里。清代府署旧址一分为二,北半部成为校园,学校大门开向北马路;南半部建起城厢礼堂,大门开在府署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