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碌 碡

日期:07-09
字号:
版面:第17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家乡宝坻,碌碡是打麦场上常用的农具。它由石头做成,表面或凹凸不平或光滑如水,基本呈圆柱形,一头略大,另一头略小,便于在场中转圈。表面光滑的,被家乡人叫做“滑碌碡”,用于夯压打谷场,使土质地场坚硬、平整。表面凹凸不平带沟槽的,家乡人称之为“网碌碡”,用于带壳农作物的脱粒作业。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每逢麦收季节与十月金秋这两个农忙时节,乡亲们总要提前进行一项重要准备工作——用表面光滑的碌碡反复碾压打谷场,方言称之为“炼场”。农人们先把场院平整好,不能有土坷垃或砖头瓦块等杂物出现,接着用碌碡干轧几遍,确定场地上都是细土了,再用水泼湿地面,均匀撒上些麦余子(未完全成熟或发育不全的小麦)。等水干得差不多了,再用碌碡细细地轧几遍。

  碌碡很沉,大多数人家的碌碡得靠人或牲口拉。轧场人先给碌碡套上轴架,再套上牲口,然后手拿柳条或小鞭子,吆喝着牛、驱赶着驴,碌碡便在人力或畜力的拉动下滚转起来。在轰隆隆的碌碡声中,不到半天工夫,场院就被碾压得光平如镜了。当光溜到可以在上面打滚的程度,这场算是炼完了。

  待小麦、大豆等作物进场铺开晒干,乡亲们就开始拉带沟槽的碌碡打场了。重达几百斤的碌碡在晒场上缓缓转动,碾压着铺展均匀的作物。随着碌碡一圈又一圈地轧过,干燥的麦穗和豆荚在压力下纷纷爆裂,金黄的麦粒和圆润的豆子从穗壳和荚皮中迸出,在阳光下闪烁着丰收的光泽。几圈过后,蓬松的秸秆全被碾得平平整整,远远望去,宛如一块金黄的地毯。碾过一遍后,人们把秸秆翻起来,再拉碌碡碾轧一遍,然后把碾过的秸秆挑松、抖虚,把碾下的麦粒、豆子等粮食清扫出来,经过扬场、筛选、分类、晒干,最后入仓。

  我家打场时,父亲总会从牲口棚牵出黑骡子。他先给骡子蒙上眼罩,防止牲口转圈久了犯晕;又给它套上“箍嘴”,免得这贪嘴的家伙偷吃铺在场上的麦穗。给黑骡子套好碌碡之后,父亲便立在晒场中央,手牵着缰绳,吆喝着开始打场。

  酷热的季节,午后的场院,“吱扭吱扭”的碌碡声与父亲吆喝骡子的“啊啊”声此起彼伏。轧了两遍后,母亲抓起一把麦穗仔细看后,示意父亲停下来,让骡子歇歇,她抄起叉子开始翻场。不多时,父亲又牵着骡子一圈一圈地开始再次碾轧。等到麦粒全都脱了下来,父亲便把骡子卸套,拴在不远处的草地上,而后开始起场。他用叉子挑起麦秸,放在场院的边沿,又用刮板把麦粒攒成堆,准备扬场。

  闲下来的碌碡,尤其是闲放在晒场四周、大路两旁或农家门前的碌碡,有时又成了农人们的坐墩、孩子们的玩具。孩子们常把碌碡当马骑,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骑在碌碡上,双手拍打着碌碡,嘴里哼唱着欢快的儿歌。

  碌碡,这个浸润着岁月包浆的农具,记载着时代的变迁,铭刻农人们劳作的艰辛。它粗粝的石质身躯,见证着人与土地最原始的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