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激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尤其深受小朋友喜爱。“冰激凌”这个词是外来词,关于它的起源和传播历来都有争议。不过,作为一种消暑降温的食品,冰激凌最重要的元素当然是冰。那么,我国古人在夏季是如何获取冰的呢?
  三国曹丕曾说:“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意思是把瓜、李浸泡在凉水中,食之以消夏暑。但显然清泉、寒水都只是比气温略低,远远达不到让水结冰的要求。
  《诗经·豳风·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大意是古人会在冬季凿取冰块并将其藏于冰窖之中。另据《周礼·天官·冢宰·酒正》记载:“凌人,掌冰。夏颁冰掌事,秋刷……”说明周朝已经在“酒正”下设有专门负责藏冰供冰的官职——凌人。
  但是,藏冬冰以供夏用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非普通百姓能用之。不过,“办法总比问题多”,《庄子》说:“冬有炉,夏造冰”。在《淮南万毕术》中则详细记载了“夏造冰”的方法:“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缣,沈(井)中三日成冰”。大意是,将烧开的水放入大的陶罐中,并用粗厚的丝织物将其密封,然后将陶罐放置于深井中,三天后就能得到冰块。
  现代有的科学家也认为在“焦耳-汤姆逊效应”下,气体绝热膨胀降温,理论上是可以制得冰的。然而,在实验室模拟古人“夏造冰”实验后,科学家发现“如果实验控制得很完美,就可以得到几丝冰碴。”显然,用“焦耳-汤姆逊效应”来解释的话,淮南王刘安的制冰办法行不通。
  到了唐朝末期,人们发现硝石溶于水中时会大量吸收热量,使得周围的水降温甚至结冰。于是,有能工巧匠便尝试用硝石制冰。古代硝石的主要成分确认为硝酸钾,它究竟能不能成功制冰?历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根据实验显示,大致要先将常温水加硝石降温至20℃以下,再加入硝石将其降温至10℃以下,最后再向其内加入硝石,才能获得0℃以下的温度以便产生冰块。
  出土于曾侯乙墓的战国铜冰鉴,是由一个方鉴和一件方尊缶组成的青铜套器。它的内层是方尊缶,用以装酒或水;外层是方鉴,在夏天可以装冰,用来冰镇缶里的酒或水。屈原在《楚辞》中也说过:“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当然,曾侯乙、屈原这些高级别的贵族自然是能够使用冰窖来存储冬天的冰块。
  那么,古时候老百姓能不能吃到冰激凌之类的冷饮呢?答案是肯定的。
  唐朝出现了一种名为“酥山”的冰冻食物。大致是将从牛羊奶中提取的动物脂肪与蜂蜜混合,淋在碎冰堆上后复进冰窖中冷却凝固,并且已经有“蒯人为商,卖冰于市”,就是说冰已经成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了。而到了宋朝,杨万里作《咏酥》云:“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这被认为是一种已经非常接近冰激凌的食品。《东京梦华录》说:“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由此可见,只要钱足够多,在宋朝的三伏天享用“雪槛冰盘”也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