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31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金色的课堂

日期:07-08
字号:
版面:第1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三十多年前,正读师范的我还没有毕业时,上过一次特别的课。

  那是五月里的一天,我回到老家,见到了小学同学铁青。他初中毕业后在村小(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简称?)代课,教语文,已有六七年。村小是我曾经就读的小学,只有几间瓦房教室,学生不到百人。我和他坐在比篮球场大不了多少的操场边聊天时,学校里的孩子们就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们来了个新老师……”

  “要是新老师能给我们上课就好了。”这是个小女生说的。她瘦瘦的,脑后甩动着两只羊角辫,说话的声音细细的。

  没想到我一来就成了他们的老师。我一笑,拍了拍铁青的肩膀:“好!就听他们的,我来给他们上一节课吧。”铁青笑了,递给我一本五年级的语文书。我翻了翻,看到那篇《金色的鱼钩》,于是说:“就这篇了。”接着,我马上读课文,着手设计教学方案。

  听说有新老师来上课,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当我走进五年级教室时,教室内外响起热烈的掌声。教室的两个小窗边也挤满了小脑袋——其他班的孩子也来听课了。

  “我是你们的陈老师。”刚做完自我介绍,正要按教案开讲,我的脑子却突然断电似的,所有备课内容都记不起来了。望着黑板上的课题“金色的鱼钩”,我灵机一动,决定从“钩”字入手教学。我先写出“钓”字与之对比:“大家看,‘钓’字这一点就像钓鱼时的鱼饵,而‘钩’字中间这部分……”我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一个鱼钩,“看,是不是很像真正的鱼钩?”

  同学们笑了,用小小的手指在空中描画,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字的写法。然后,我和学生一起读全文,当读到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段落时,我们停了下来。我灵机一动,让孩子们拿起笔,试着用同样的方式描写眼前的“陈老师”。孩子们时而抬头打量我,时而低头认真书写。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朗读声,孩子们念着自己写的文字,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虽然那些文字的具体内容我已记不清了,但孩子们灿烂的笑脸,却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下课铃响起,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喜欢听你讲课”。这时,隔壁四年级的几个小脑袋从门口探进来,怯生生地问:“老师,您能也给我们上一节《金色的鱼钩》吗?”我稍作迟疑,便笑着答应了。再次站上讲台,我写完课文标题后突然忘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不过我很快做了调整:“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得最有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孩子们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轮流扮演"老班长"和"我",你一段我一段地朗读。当读到课文最后那句“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时,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用最自豪的声音齐声朗读起来。

  上完两节课,我回到办公室,向铁青赞扬着孩子们积极上进的学习热情。话还没说几句,突然被操场上的喧闹声打断——只见两群孩子正争执着什么,一个四年级男生扯着嗓子喊道:“这是我们的陈老师,他教我们读书。”

  “这是我们的陈老师,我们描写过他的外貌……”五年级的两个女生一齐反击,声音更大。接着,又是双方如浪潮一样的声音:“我们的陈老师……”我连忙走过去,笑着说:“大家不要争吵,我是大家的陈老师。”可孩子们此起彼伏的呼喊声完全盖过了我的声音,“我们的陈老师,我们的陈老师……”

  铁青不久后辞去代课教师的工作,南下开了一家铝合金加工店。而我师范毕业后正式踏上讲台,这一站就是三十多个春秋。虽然这些年也上过不少令人满意的语文课,可最让我魂牵梦萦的,还是三十多年前在村小给孩子们上的那两节课——尽管课堂完全偏离了我的教学设计,甚至称不上一堂好课。

  那一天,阳光灿烂。那天的课堂上,总是闪烁着孩子们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