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顾山光接水光,
  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九百多年前一个盛夏的夜晚,黄庭坚于湖北鄂州登上南楼,皎洁的月光下,山光水色尽收眼中,他欣然写下这首《鄂州南楼书事》。清风明月本无意解暑,却因荷香浸染自成天地清凉。诗中未提小暑二字,却在“一味凉”中透出将酷烈炎热酿作诗行的笔意。
  古人于暑热之中留下很多诗句。元稹在《小暑六月节》中感受到温热的风将节气送来了:“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白居易认为静坐最可消暑:“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而陆游却苦热难当:“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节气到了小暑,夏季已经过了三分之二,而暑热却刚刚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的第一个五天,风中带着热气(一候温风至);第二个五天,蟋蟀到庭院墙角避暑(二候蟋蟀居宇);第三个五天,鹰击长空(三候鹰始鸷)。草虫、动物都感受到气候的炎热与湿气,故而古人在小暑这天有吃藕、喝凉茶等习俗。烈日炎炎,气息昏昏,弈棋、垂钓这种集中心神的活动也能消解烦热。而宋崇宁二年(1103)那个夏夜,黄庭坚面对暑热既无需垂纶入水,也无需对弈其中,只一份清风明月足矣。
  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初任太和知县。他跋涉于万岁山、早禾渡等荒村野径体察民情,见百姓衣衫褴褛面有菜色,写下《劳坑入前城》《上大蒙笼》等诗作,句句关乎民生疾苦:“借问淡食民,祖孙甘餔糟。赖官得盐吃,正苦无钱刀。”——百姓为何不吃盐?只因买不起啊。此情此景让他感慨:“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田无米食。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当时朝廷厉行新法,各州县官吏为媚上邀功,争相苛征盐税,独太和县不以民为梯,实行“平易之治”。据《宋史》记载,黄庭坚任太和县令时,“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种种仁政如荷风拂过暑热,虽未解酷烈,却让百姓心头掠过一缕清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黄庭坚向来如此。知太和县的前一年,乌台诗案震惊朝野,苏轼身陷囹圄,命悬一线。多少人急着撇清关系,甚至落井下石。当时黄庭坚与苏轼尚未谋面,却选择了仗义执言,纵然为此受罚亦心中澄澈无悔。
  几年后,黄庭坚任《神宗实录》检讨官。他秉笔直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直言当年治河之策如稚子嬉闹。面对质问,黄庭坚从容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所见,真儿戏耳。”胆气豪壮,其声铮铮,惊得满堂权贵变色。
  黄庭坚因“铁龙爪案”被贬至多地。无论去哪儿,他都淡泊坦然,毫不以为意。“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清风本是天地客,明月何曾属庙堂?苏轼提到黄庭坚时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也,何以我称扬之。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苏轼的评价可谓是知己者语。在黔州彭水时,当地很多读书人仰慕黄庭坚而来,追随这位遭贬之人,正应了“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之言。黄庭坚于此处讲学不倦,指点文章,写下壮丽诗行:“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一首《定风波》将坦然磊落与豪迈豁达溢出笔端。
  “碧窗凉簟唯便睡,露井无尘荫绿槐”,这是他写于夏日的另一首诗。碧色透窗,竹簟生凉,井水无波不染尘,老槐幽然凝深绿,心地澄明自然能于暑热中得一份清凉。
  写下《鄂州南楼书事》那个夏夜,黄庭坚已经历了两次被贬,正遇赦东归。一路走来,正如他写给少年好友黄几复的诗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此时的他,鬓已星星。太和县的轻税恤民、乌台案的冒死直言、居黔州时的指点文章,皆已成为过往,唯有明月清风始终不离心头。清凉久已在怀,何需外物解忧?那南楼凭栏处的诗篇,恰如此时的小暑节气:酷烈处,方见众生本相;煎熬中,自有风骨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