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微信群,“收到”绝不会成为一个高频词。
  百度百科解释“收到”有三种意思,一是指接收已经到达的东西;二是搜索到,往往用于电子设备;三是电影中的台词,通过对讲机接到指令后的回复。很显然,第三个解释更符合微信群里的“收到”。
  “收到”这个词本来挺随便的,但所有人收到指令后都不约而同地打出“收到”二字,“收到”就显得有些严肃。
  换个词效果会如何?比如“知道了”“好的”“照办”等,最后发现,还是“收到”最合适,也最有气势。“收到”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回复的标准用词,继而又变得不可替代。或许,这正是约定俗成的一种体现。
  打出“收到”二字,即表明已获悉通知内容,发通知的人看到后也会安心。而且发通知的人多为上司,“收到”不仅是对上司的回复,更是一种态度,表明接受这个通知,并会按照通知要求执行。
  在几十个人的群里,只有一两个人没回复“收到”通常不会被注意到。但那些只有四五个人的小群,若是谁没有回复“收到”,马上就会被发现。这时的“收到”,还有点名查岗的作用。
  在工作群里,“收到”的数量和工作量成正比关系。“收到”太多让人紧张,要是连着几天没有“收到”也让人心慌,怕是马上会来一个“大活儿”。最令人开心的“收到”是上司通知领福利,这时候的“收到”可以回复得花样多一些,比如用个特制的表情,以活跃一下工作群的气氛。但大多数情况下,工作群里所发的通知内容都比较严肃,还是用纯文字的“收到”最合适。
  在职场中,“收到”用久了,也渐渐出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在一个部门群,当一个通知发出来后,并没有人马上打出“收到”,这两个字总是过一会儿才蹦出来。但当第一个“收到”发出来后,所有的“收到”便接踵而至了。是大家才看到吗?显然不是,而是谁也不愿意做那个“显眼包”,马上打出“收到”二字会显得太急功近利。当然,做最后一个回复的也不好,因此从第二个回复开始,大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抢着回复。这种群体行为,恰恰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今天你“收到”了吗?但愿每一个“收到”都不会给你太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