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常见“雀屏”用典,代指择得佳婿。屏上之雀并非寻常鸟雀,而是以外形华丽著称的孔雀。这一故事见于《旧唐书》,隋朝定州总管窦毅的女儿才貌双全,求婚者众,窦家特设选婿难题:“于门屏画二孔雀,诸公子有求婚者,辄与两箭射之,潜约中目者许之。”孔雀尾屏上的众多花纹很像眼睛,将雀目和它们区分开并非易事。数十个人都败下阵来,却有一位青年两发两中,与窦氏喜结良缘,他就是后来开创唐朝的李渊。
  我国古人对孔雀并不陌生,《山海经·海内经》里即有“孔鸟”的记载,汉代称孔雀为“孔爵”,“孔”意为“大”。孔雀和鸡都是鸡形目雉科动物,二者甚至可以杂交。雄孔雀炫目的“尾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尾巴,而是背部延伸的覆羽。希腊神话里讲述,有一位生有百眼的巨人阿耳戈斯,奉天后赫拉之命看守主神宙斯的情人,却被宙斯派遣的神使赫尔墨斯所杀,涌出的血液变成了孔雀。赫拉将他的百只眼睛置于孔雀的尾屏上,成了孔雀羽毛的花纹。
  常见的孔雀主要分为绿孔雀和蓝孔雀两类,绿孔雀分布于东南亚和我国云南地区,蓝孔雀分布于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二者不仅羽毛颜色有差别,雄孔雀头顶羽冠的形状也不一样,绿孔雀的羽冠呈簇状,蓝孔雀的则呈展开的扇形。在动物园里,我们有时会看到一种白孔雀,它并不是患有白化病,而是蓝孔雀的变异种。
  中国古代常见的孔雀一般是绿孔雀,晋代左芬《孔雀赋》形容:“戴绿碧之秀毛,擢翠尾之修茎。”古籍中出现的来自西域的孔雀则可能是蓝孔雀,《魏书·西域传》即有龟兹盛产孔雀的记载:“群飞山谷间,人取养而食之,孳乳如鸡鹜。”关于孔雀的繁殖,古人曾有过离奇的想象,《北户录》称:“孔雀不必匹偶,但音影相接便有孕。或曰:雄鸣上风,雌鸣下风,亦孕。”这当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古人不仅以孔雀翎制作装饰性车盖,或将孔雀的羽毛捻线织成金碧辉煌的“雀金裘”,也将它作为宠物饲养。据《珍珠船》记载,北宋宰相李昉在私家园林中养了五种珍奇的鸟类,并为它们取了新名字:“白鹇曰闲客,鹭鸶曰雪客,鹤曰仙客,孔雀曰南客,鹦鹉曰陇客。”南宋洪适的弟弟洪迈在园圃中养了从南方远道而来的孔雀,却被狐狸咬死了,洪适写诗纪念:“远程万里起南溟,文采葳蕤掩画屏。展翼来朝金翠晃,竦身轻举鹊乌停。园中但有辟蛇法,山下相望瘗鹤铭。野鹜家鸡随处有,孽狐何事独淫刑。”
  在明代画家吕纪的笔下,描绘了一对花纹烁金缕翠的绿孔雀,应当也是生活在达官贵人庭院中的观赏品。它们悠闲地站立在太湖石上,雄孔雀拖着五彩斑斓的绚丽长羽,雌孔雀的羽毛色泽较为暗淡。湖石四周牡丹盛开,上方老树杏花绽放,展现出一派花团锦簇的明媚春意。
  因为雄孔雀在繁殖期会向雌孔雀开屏炫耀,古代欧洲人一度将它视为“骄傲”“虚荣”的象征。中国古人也认为,“孔雀性颇妒忌,自矜其尾。虽驯养已久,遇妇人童子服锦彩者,必逐而啄之”。其实,这只是孔雀正常的求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