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天汉二年(前99),太史令司马迁因辩解“李陵降匈”而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宫刑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作为一种极其残忍的肉刑,它不仅摧残受刑者的身体,更对其精神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司马迁内心的痛楚不言而喻。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大意为,“我之所以忍辱偷生,被困在污秽的牢狱之中也不选择死去,只是因为心中还有未完成的遗憾——如果就这样卑微地死去,我呕心沥血的文采(指《史记》)就无法流传后世了”。
  古往今来,人们称颂“太史公”彪炳千秋的功业,也敬仰其不尽的“私心”,即司马迁的个人志向,也就是其未完成的史学使命。那“私心”铸就了历史之魂:岁月无踪,笔墨有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世不堪,后世可鉴。前世与后世之间,“文采”之道高于个人的生死、荣辱和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