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2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被雨水加密的纯真情感

日期:07-03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被雨打湿的杜甫》,首先吸引我的是标题:为什么是被雨打湿的杜甫,而不是被雨打湿的李白,或被雨打湿的苏轼?雨和杜甫之间,能引发什么样的故事?

  往下读,才知道原来是对一段少年往事的回忆。作家描述自己与一位少女一段朦胧的恋情,尽管他在文中将其称为“我们的友谊”。其中有些细节,时隔多年,依然鲜活而富有情味。比如他跟那个女孩在他家窄小的桌前畅谈契诃夫与冰心之后,他要送女孩走出他家所在的大院。因为他家住在大院最里面,所以一路逶迤要走过一条长长的甬道:“几乎所有人家的窗前都会有人头的影子,好奇地望着我们两人,那眼光芒刺般落在我们的身上。”

  这场景与鲁迅的《伤逝》颇为相似,当然,《伤逝》中那芒刺更有“芒刺感”,涓生送子君出门,“照例是相离十多步远,照例是那鲇鱼须的老东西的脸又紧帖(贴)在脏的窗玻璃上了,连鼻尖都挤成一个小平面,到外院,照例又是明晃晃的玻璃窗里的那小东西的脸,加厚的雪花膏”。毕竟,新社会少男少女朦胧的恋情,与旧时代反叛旧道德的同居,所引起的“芒刺感”,轻重自有不同。前者微痛中带着浪漫甚至轻盈,后者则是沉重、尖锐而持久的痛苦。

  因此肖复兴才会马上笔锋一转,说“落在身上的目光,既像芒刺,也像花开”,而当他想象女孩撑着一把雨伞,突然走进大院,走过那条长长的甬道,走到他家的窗前时,又将其想象成戴望舒那著名的诗篇《雨巷》中那位丁香般的姑娘。如花般美丽的少女,如花般芬芳甜蜜的爱情,此类比喻,因用得太多,已成陈词滥调。但是否也正说明,少女与爱情引起的心理感觉,确实与花朵高度相似,所以才会反复出现在文学书写中;而重复的文学书写,又强化了这种感觉。

  有一段时间,女孩一直都没有再出现在大院里。他胡乱揣测,也想跑去找她,但“浅薄的自尊心和虚荣心”阻止了他的脚步。这段“友谊”难道就此结束了吗?我们也随之感到费解和惆怅。事实却出人意料,原来女孩只是因为弄湿了从他这里借走的一部长篇小说,想买一本新书替换,但是跑了好几家书店都没有买到,只好仍拿着这本晾干后书页都打了卷的旧书来还给他。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少年偏离事实的种种猜想,我估计写一部长篇小说也足够了。

  这些少年往事,会和杜甫有什么关联呢?关联恰恰就藏在这个偶然性的事件里。为了“惩罚”女孩,“我”拿出一本《杜甫诗选》和一个笔记本,请前来还书的女孩在笔记本上抄一首杜甫的诗——为了在笔记本上留下她的字迹,留下一份纪念。这是一个夏天都徘徊在“我”心头的一份念想。女孩坐在“我”家门前的马扎上选了一首《登高》,抄完后,她忙着站起来,结果笔记本掉在了门外的地上。那天正好下雨,幸亏雨不大,只打湿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女孩颇有幽默感地自我解嘲:“你看我,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两次。”

  作为语文教师,我每年都会重读杜甫这首诗,和学生们强调这两个句子中“萧萧”的写法和意义,分析其中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以后每次读到这两句诗,我都会想起这个被雨打湿的笔记本。那些字迹留在了作家的生命里,几十年后,那场夏天的雨,依然扑打在他的身上,也扑打在我的身上,以后还会随着杜甫的诗句,年年扑打在我的身上。

  据说AI可以轻易地仿写一首杜甫风格的诗,但那些古老的诗句,那些纯真的情感,依然具有永恒而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