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的朱先生来到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时,医生护士都吃了一惊。“手足扭曲成‘老姜’,痛风石数量之多,受累关节之广泛,发展速度之快,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科室主任黄建林教授表示。
据了解,朱先生家住沿海城市,60岁前靠打渔为生,海鲜是主要食物之一。3年前他突然出现左踝关节红、肿、热、痛及行走受限等痛风症状,到村里的诊所就诊,医生给他打针,症状很快缓解。“痛的时候就去打针。”朱先生表示。随着病情的发展,朱先生左踝关节周围出现皮下结节,而且越长越多,逐步遍及手、足、踝、肘等关节,连耳郭也未能幸免。
朱先生入院后,医生检查发现其血压很高,且其血尿酸较高并伴有肾功能不全。为何病情发展到如此地步?黄建林认为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朱先生错过了在临床前期(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及无症状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的治疗时机。此外,其急性期处理也不恰当。黄建林表示,目前诊疗指南认为,急性痛风发作时,一线治疗药物为口服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双氯芬酸等),当存在治疗禁忌或治疗效果不佳时,才考虑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朱先生“痛的时候就去打针”,这种针一般为糖皮质激素,虽能较快缓解疼痛,但许多患者在症状缓解后会放松警惕,忽视规范的长期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形成恶性循环。
(摘自《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