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远 刘儒杰 供图/张诚
当《唐人街探案1900》将镜头对准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的密室谜案时,银幕外的历史时空正激荡着真实的华人抗争。
自189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公正条约——《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又称“华工禁约”或“工约”)后,在美“华工”的生存处境越来越糟。这个条约内容包括:以十年为期禁止“华工”入美;居美“华工”离美的期限超过一年者不得再入美境;不准华人加入美国国籍;居美“华工”都须按照美国国会的条例进行登记等。
1904年,“工约”期满,清政府希望废除旧条约,商谈新条约,但遭美方拒绝。
1905年,一场由上海发端、席卷全国的抵制美货运动,迫使美国放弃了续签《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天津《大公报》以“救国即救己”的呐喊冲破舆论封锁,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铿锵先声。
“淘金工具” 变成“替罪羊”
美国针对“华工”的这项条约究竟因何而起呢?
1840年前后,美国西部多地发现金矿,带动了美国的西部开发,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当时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歧视性杀戮,造成了劳动力严重缺乏。为了弥补劳工不足,美国政府进行了黑奴贸易。至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后,清政府允许“华工”赴美及欧洲国家,美国商人看准商机,在美国政府的怂恿下,以各种欺诈方式引诱华人赴美务工。至1880年左右,赴美“华工”人数已达三十万人。他们从事开矿、修路、种植等行业工作,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且很难得到相应回报。在为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许多在美“华工”付出了生命代价。
1882年5月6日,在美国西部初具发展规模后,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制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1882美国排华法案”。该法案规定十年内禁止“华工”进入美国。有的地方甚至制定“凡中国人不允许有选举权,不准受雇公家职业”等歧视性条款。此后,美国人不考虑如何改善“华工”生活工作条件、整顿恶劣的治安环境,反而通过逼迫清政府签署不公正条约的方式,将“1882美国排华法案”这个美国的国内法案变成合法的国际条约,阻止中国人去美国。
《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签订后,中国赴美人员受到美方各种歧视性凌辱。中国人到美国后要接受美国海关和移民局的裸体检查。美国警察殴打中国公使馆武官,致其愤而自杀。美国无视条约规定,屡屡傲慢无理地遣返赴美的中国商人,不让他们在美国经营商业。对赴美学生或因英语水平不高、或借口证件不全、或言留学美国意图不明而予以遣返。
“排华法案”与“华工禁约”的通过与执行,是美国掠夺“华工”创造的财富,剥夺他们应有权益的霸权行径。对在美、赴美以及国内中国人的种种歧视与凌辱,让这个“条约”成为他们心中之痛。
抵制“美约”
怒火燃烧
1904年,《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期满。清政府提出,旧约期满将予废除,如有需要两国可另订新约。并提出鉴于美国即将大选,可将原条约有效期延长一年,后再重新商议。美国政府拒绝了清政府建议,坚持延长旧约十年。并以美国会不会通过为借口反对废约,只同意对原条约进行更加有益于美国的修改。清政府回绝了美国的要求,坚持废除旧约另立新约。
1904年的修约谈判中,清政府驻美公使梁诚坚持以平等为要求保护中国利益,拒不接受美方压力。同年底,檀香山的《新中国报》鉴于华人在美被歧视的恶劣生存环境,联合旅美华侨华商十万余人,致电清政府外务、商务等部门,要求废除该条约,确保华人在美基本生存权利。
1905年1月,梁诚向美政府递交草约,明确表示废除旧约以订新约。美政府一方面为自身利益坚持旧公约,又委派新的驻华公使,绕过梁诚直接与清政府谈判,欲迫清政府就范。旅美华人团体知清政府懦弱,又给上海的各社会团体发电,希望转发国内各地、各界予以支持,以国内民众力量抵制美货,迫使美方改变对旅美华人的歧视及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1905年5月10日,上海各界爱国人士在商务总会通过两项决议:一,阻止政府与美签约;二,限定美国在两个月内改良排华法案,否则将进行抵制美货以为报复。具体举措为:1.自美国所运货物一概不用。2.各埠不为美船装卸货物。3.国人子弟不入美人所办学堂。4.华人不应聘美人所开商、厂。5.美人在上海住宅所雇华人用工劝解停工。同时给天津、广州等地发电函请求同拒美约,以护国权。由此,这场抵制美约的怒火逐渐在国内燃烧起来。
《大公报》
为觉醒呐喊
“抵制美约”的号召传到天津后,《大公报》最先响应,天津成为北方地区响应抵制美货的重要舆论阵地。《大公报》于1905年5月23日登载上海的抵制美货通电。5月26日全文转载了上海有关抵制美货的“传单”。5月30日开辟了抵制美约专栏。
6月9日《大公报》在副刊“敝帚千金”发表评论《现在正是考验我们中国人团体的时候》:“国家的强弱,只看民气的强弱。民气的强弱怎么看呢,只看他有团体没有团体,民要是能聚成团体,合大家的力量,成为一个力量,这股子力量必大,力既然大,气自然强,民气即强,国没有不强的,这是一定的道理。我们中国自来柔弱,任着外人欺负,说要土地就给土地,说要便宜就给便宜,要虐待民人,就任着他们虐待,绝没有敢跟他们抵抗的,虽然都气不平,无奈心不齐,这个怕碰钉子,那个怕闹吵子,个个着急个个可不出头,即或有一两个出头的,也是无济于事,这就是吃了没有团体的亏了。现在美国要续订禁止华工的条约,上海和所有中国各省的绅商会议出主意,抵制所出的主意,全须仗着国民的团体,才可以实行。”6月11日,《大公报》在宣布《本报不登美商告白》的启事后,又陆续登载抵制美货相关论说文章。
对于《大公报》报道抵制美约文章,直隶总督袁世凯以“有碍邦交,妨害和平”之名,禁止天津媒体刊登抵制美约消息。
《大公报》因地处租界,8月,袁世凯下令禁阅禁邮《大公报》,令将大公报主笔刘孟扬传唤到衙门“斥责”。刘孟扬以“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若爱国护国,我自当与国人齐心努力,倘或但愿己私,国必不保,谓之救国就是救己,救己则为子孙”回应。8月17日《大公报》刊登该报创办人英敛之与主笔刘孟扬联名启事:“抵制美约之事,倡于上海,各省风应,凡华字报无一失之,敝报当仁岂能独让?故随君子之后,亦尽国民一分之天职,诚以此举关系中国前途者即远且大也!今不幸,吾报独触当局之怒,严禁士人购阅,不准邮局递寄,为不封之封,窃思总理、主笔等宏愿无穷人力已尽,今暂与阅报诸君辞此,即本报停歇之原由也。至几时复兴日期尚未能预定,想海内不乏明达豪杰之士,今遇此摧折,芟夷我国者非由外人,实为我最有权力之长官也!呜呼诸君,后会有期。”
《大公报》将抵制美约的缘由、被政府禁停及报社的回应说得一清二楚后,销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更多的人入租界买报纸了解事实真相,加入到拒绝美约抵制美货的活动中。《大公报》在抵制美约的运动中,对天津各界抵制活动做了四个月的连续报道,成为天津抵制美约的主要媒体之一。
抵制“美约”
一直在进行
1905年7月,美国派出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菲律宾和中国。这个代表团访问中国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年初中国国内发起的抵制美货运动。为保护美国在华利益,经清政府与美国政府多轮磋商,美国最终被迫放弃了续约。至此,国内抵制“美约”、美货运动也逐渐平息。
1905年抵制“美约”运动,让中国各界团结凝聚在一起,对抗外来压迫与欺辱。这是中国民众从历次鸦片战争、甲午、庚子、辛丑之耻的自卑中逐步走向自信的第一步。
但是,《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到期未续,并没有让赴美华人的境遇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直至1943年排华法案废除才现转机。1904年,美国国会直接立法,将排华禁令无限期延续,彻底关闭“华工”入境大门。此后的《1924年移民法案》设立“亚洲禁区”,全面禁止亚洲移民归化入籍,华人连“非劳工”身份(如商人、学生)入境也遭严苛审查。
在“禁工”的同时,1900年后,美国各州通过《外籍人土地法》,禁止未入籍者(即华人)购买土地或经营农场,迫使华人从农业转向洗衣店、餐馆等“边缘行业”。1917年,华商赴美数量较1890年下降72%。
与此同时,美国民间排华浪潮持续。1900年至1920年,西雅图、塔科马等地爆发新一轮驱华事件。1907年贝灵厄姆市暴乱,500名白人持斧头驱逐华人劳工,焚毁唐人街,美国政府未追究任何暴徒责任。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虽多次抗议排华政策,但收效甚微。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试图援引“最惠国待遇”要求平等移民权,遭美国断然拒绝。直到1943年,美国为拉拢中国抗日,废除了《排华法案》,但仅给予华人每年105人的移民配额(白人国家配额数万),且依然禁止华裔购买房产。
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道歉案》,首次以国会决议形式承认排华法案是“与美国立国精神相悖的种族歧视”,打破百余年来“自由灯塔”的神话叙事,将排华政策纳入国家暴力史的公共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