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周文王姬昌作的《周易》,最初只是一部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专业书籍。但被孔子推崇后,被儒家弟子奉为儒门圣典,甚至居于“六经”之首。因而《周易》中一些具有美好寓意的上卦,就很自然地成为地名命名宝典。例如《周易·彖传上·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便引申出“大元”“大明”两个朝代名称,以及“太和”和“咸宁”这两个地名。
“太和”,是《周易》描述出的一种世间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但中原文化更加推崇“地产嘉禾,和气所生”的“泰和”,隋朝与宋朝先后在吉州(今属江西吉安)和颍州(今属安徽阜阳)境内设置了泰和县。直至元朝建立后,才于大德八年(1304)将隶属于颍州的“泰和县”更名为“太和县”,并沿用至今。
“咸宁”意即“天下安宁”,除《周易》外,《尚书·大禹谟》也有“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表述。但在宋代以前,人们似乎更喜欢用意思相近却浅显易懂的“永安”来做地名。例如东汉设永安县(今山西霍州),三国蜀汉设永安县(今重庆奉节),北魏设永安县(今山西孝义),唐设永安县两处(今陕西耀州、今浙江黄岩),五代周设永安县(今河北青县)。直至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为避宋太祖赵匡胤永安陵讳,隶属于鄂州的“永安县”才被改为意思相近的“咸宁县”(今湖北咸宁市)。事实证明,虽然“永安”“咸宁”意思相近,但“永安”之名更为通俗易懂。明代便先后于景泰三年(1452)、成化十三年(1477)和隆庆三年(1569)于福建延平府(今福建永安)、广东惠州府(今广东紫金)和广西桂林府(今广西蒙山)治下设立永安县和永安州。安徽宁国市,也被叫做宁城或宁阳,县级市,由宣城市代管。其名源于《易经》中的“万国咸宁”,祈祝城邦安宁。
北京故宫呈中间高、两边低的布局,中线部分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前三殿后三宫,好比《周易》两个三爻卦构成一个六爻卦。外朝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的地方。内廷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这些名称都取自《周易》:太和、保和取自乾卦“保合太和,乃利贞”;中和是《周易》中正和谐思想的体现;乾清宫(皇帝所住,为天,乾卦)、交泰殿(天地交合,康泰美满,泰卦)、坤宁宫(皇后所住,为地,坤卦)都用了卦名。前三殿是阳,后三宫是阴,阴阳中和,构成一个地天泰卦。
“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出自《周易·象传下·升》,不仅是广东佛山顺德区名称的由来,更是元、明、清三代河北省邢台市的古称。邢台在隋、唐、宋三代被称为邢州,直至中统三年(1262)元世祖忽必烈取《易经·坤卦》中“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升邢州为顺德府,属中书省。改名为顺德的邢台一度发展为京师以南的经济重镇,清代学者谷鸣球在其笔记《土寨纪略》中,称顺德府“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直至辛亥革命后的 1913年,顺德府才又被改回“邢台”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