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每逢“六一”儿童节,“少年强则国强”便成热议话题。然而,少年之强,究竟强在何处?德智体美劳。是筋骨之强,抑或智力之强?是眼前之强,还是未来之强?
今之少年,体魄已非昔比,营养充足,身高普遍超过父辈,此乃物质丰富时代之必然。然而,即便少年体魄之强这最浅表的一层,也不无堪忧之处。君不见,肥胖少年、近视少年愈发多见,还有沉迷手机的“少年低头族”,其引发的脊柱变形、视力衰退等身体损害更是不可小觑。这体魄之“强”,足该引起各方重视。身体是事业的本钱,没有体魄之强,是难当大任的。
少年之强,更在于意志之韧。当今之世,诱惑何其多也。一部手机,便可吞噬无数光阴;一款游戏,就能消磨大量意志。在此环境中,能自律者方显其强。凌晨即起诵读者有之,夜深仍伏案演算题目者有之,此等少年,不为外物所诱,不为惰性所困,其意志之强韧,实为可贵。
少年之强,尤“强”于思想之独立。当今正处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繁杂如泥沙俱下,观点似潮水般涌来,能保持独立思考者方为真强。见网红言论不盲目追随,遇热点事件不急下判断,凡事问个为什么,此乃思想独立之开端。有少年能对教科书提出质疑,能对权威说法进行反思,此非狂妄,实乃思想活力之显现。
少年之强,更“强”在情感之丰沛上。有人批评青少年冷漠,当引以为戒。但也不尽然。魏晋风度崇尚性情,今日少年之情,或许表达方式不尽相同,然真挚之本质无异。对于不少青少年来说,观其对待流浪动物之温情,观其参与公益活动之热情,可知其情感世界之丰富。有少年为一株植物的枯萎而感伤,有少年为远方战火下的儿童而忧心,此等共情能力,正是人性中最珍贵的部分。
少年之强,最“强”在于可能性之无限。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后生可畏”。这正是对此种可能性之敬畏。成人如泥土烧制成陶,多已定型,难以再变;而少年如未定型之黏土,充满各种可能,可塑性极强。今日埋头苦读的腼腆少年,或许明日成为挥斥方遒的科学家;今日迷恋绘画的文艺少年,或许他日成为改变行业的企业家。少年之强,正强在这种未定型的、充满各种可能的状态。我们大可不必为孩子一时的分数高低而喜怒,而要为其具有的潜能、可能性之无限而骄傲。
少年之强,“强”在体魄,更在意志;“强”在当下,更在未来;“强”在个人,更在群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少年,但少年之强的本质,古今相通。真正强大的少年,不仅是肌肉的力量,更是意志的力量;不仅是个体的优秀,更是群体的担当。
少年如朝阳,其“强”不在炙热,而在持续上升之潜力;少年如幼苗,其“强”不在粗壮,而在生生不息之活力。认识少年之强,珍视少年之强,培育少年之强,方能使“少年强则国强”不沦为一句空谈,而成为实实在在的民族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