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石家庄有一处抱犊寨,别的地方可能还有叫抱犊崮、抱犊山的,所关联的故事都差不多,就是小牛犊子抱着上山,长大之后就不下来了,留在山上耕作终生。
这个故事浅显,但又觉得其中似乎也暗含着一个隐喻:人是回不到过去的。
当然,人回不到过去更回不到童年,像抱犊子一样,人类的童年也差不多是被抱着长大的。儿子自幼就跟着我们到处跑,百天未满坐绿皮火车,一岁下海逐浪,两岁飞边疆,几年下来利用假期带他跑了不少地方。初时自然是抱着,会走路后跑路太多跟不上大人脚步的时候也抱着,许多照片里的他都像是长在我们身上外挂的装备,山东的同事说抱着像铁砣子似的。“铁砣子”长大了,自然是抱不动了,也不让抱了,连抱的距离空间也几乎没有了,我们与下一代的渐行渐远几乎无解,是必然的。
其实,“抱”只是人类幼年无助和受到关爱时的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被抱的一方是被动的、无法选择的,也许就在这种无法选择的时期完成了一个人童年最初的启蒙。特别喜欢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被抱着的童年应该是幸福的,有人抱和没人抱绝对是两个相隔遥远的世界,尽管抱孩子的父母都知其苦,抱的时间长了胳膊还真的受不了,但孩子小时候好像又特别喜欢被人抱,总是伸着稚嫩的小手要求被抱。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抱”是幼子离大人最近最亲切最温暖的模式,另一方面心理学认为怀抱能给孩子更多积极意义,比如,能够促进认知发育、调节情绪,甚至能够促进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育。被抱的孩子和不常被抱的孩子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安全感、信任感、情绪管理、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抗挫折能力以及性格发展等方面,后者均不如前者。
抱,也可以说是双向的抚慰。并不只是孩子从中获得情感和生理上的需求,大人也从抱孩子的过程中收获丰厚,不仅在情感上得到充分满足,而且能从孩子的回应中感受到被依赖、被信任、被需要的成就感,年轻的父母工作再忙再累,回家抱起孩子的瞬间,工作的烦扰便悄然隐退,心间充盈的尽是为人父母的安然与暖意。如果年轻的父母和家长允许,我是极愿意抱一下别人的孩子的,没有一个人在抱一个天使般的孩子时内心不是柔软的。
如果实在没有一个天使般的孩子让你去抱,那就抱自己的孩子、家人,甚至可以抱一抱陌生人。你会抱回人与人的信任,抱回人间温情,抱回阳光开朗,抱回童年般的感觉。有个有童年阴影的孩子自己讲述,小时候受尽严厉家长的苛责和挑剔,竟然不记得被自己的父母抱过,应该有但不多,重要的是他选择了忽略。有一次和同学聚餐吃火锅不小心打翻了一盘牛百叶,他突然就吓得脸色发青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瞬间丧失了所有的反应能力,把一旁的同学也吓了一跳,问他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并且上来主动抱了抱他。那一刻,他所有的负罪感竟然一下子释怀了,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哪怕是打翻了东西也没关系。再也不会被人臭骂一顿,那一刻的释然竟然让他直接坐在那里嚎啕大哭了一场。
人生海海,何必独行,何苦与宏大冷酷的世界对峙。与那些抱负不凡、抱有大志和立志抱金砖、抱得美人归的人相比,把我们温暖且柔软的一面展示一下其实并不难,只需要张开双臂即可,身体的双臂和心理的双臂,把童年的感觉抱回来,从离自己最近的和与自己最亲的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