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人不知而不愠

日期:06-30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三句。“愠”意为懊恼、生气、怨恨。

  三国时期的魏国学者何晏在《论语集解》里说:“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这是对“人不知而不愠”的解释。

  据此,南朝梁朝学者皇侃在《论语义疏》中认为,“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有二。其一:“君子易事,不求备于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人有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意思是说,君子待人从不求全责备,比较容易相处,所以,君子在传道授业的时候,如果遇到有些愚钝的、不是那么聪明的人,也能够宽容和原谅,而不会怒形于色,火冒三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知”训为“没有知识”,或者“不智”(“知”和“智”通假),即愚钝、不聪明。

  《论语》开篇的三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其内在的逻辑,而不是把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几件事情拼凑在一起。一个人“学而时习之”,不断地修身进德,等到学有所成,出类拔萃,便“有朋自远方来”——四面八方都有人慕名前来求学,一起切磋交流。这些求学者来自不同的阶层,禀赋各异,其中难免有些悟性差一点的,需要耐心开导,才会慢慢开窍,如果先生这时勃然大怒,那就失态了,非君子所为。

  “笨学生”是检验好老师的试金石。孔子是一块真金,经得起考验。在他眼里,确实是众生(学生)平等的,无论尊卑、贵贱、贫富、贤愚,均一视同仁,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夫子自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切身体会。不在乎学生的背景,不歧视学生,循序渐进、不知疲倦、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孔子之所以为人师表,正在于此。

  《论语义疏》指出,“人不知而不愠”的另一个含义是:“古之学者为己,己学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知,而我不怒,此是君子之德也。”大概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勤学不辍,是为了求得正道,成就自己,以达到“内圣”的境界,这就好比胸藏美玉,光芒自照,而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因此,如果别人对此茫然不知,也不妨淡然处之,而不必愤愤不平,怅然若失。在这里,“不知”解作“不了解”或“不知道”。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曾经说过,人世间最烦恼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悟道之后的孔子,已经没有了这样的烦恼。“那些来向我求学的人,有的对我并不了解,我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恕道,也是他自知和自信的表现。孔子毕生致力于追寻人间正道,历尽沧桑而初心不改。他的内心是丰盈的,也是坚定的。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他早已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觉醒,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并不特别地需要外人来赞许,也不额外地需要外物来证明。推己以及人,在他看来,能够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君子”本来是对贵族的通称,指有政治地位的君主和公卿士大夫,与身为平民的“小人”相对。如《国语·鲁语·曹刿问战》中的“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君子”即统治阶层,“小人”即黎庶之民。孔子主张以道德人格来作为评判君子的标准,这就彻底打破了身份的界限,让每个人都获得了成为君子的机会,而不仅仅是贵族的特权。

  有德者,平民也可以称为君子;无德者,哪怕身为贵族、身居高位,也只不过是小人。这在孔子的时代,真是石破天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