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1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碧玉”未必是玉石

日期:06-29
字号:
版面:第13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古人作诗,不仅喜欢采用典故,而且如何用典才算好,也大有讲究。宋周紫芝《竹坡诗话》说:“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典故,也称作“故事”或简称“事”,用典也叫使事、用事。)宋蔡絛《西清诗话》也持此观点,并引杜甫的话为证:“杜少陵云:‘作诗用事,要如释氏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则善用故事者,如系风捕影,岂有迹耶?”

  周、蔡二人都认为,诗中用典要以不着痕迹、不易被人察觉为佳。此论自然在理,只是如此一来,典故往往也像是诗人留下的谜题,读者若不能窥破,就很容易对诗意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贺知章的名篇《咏柳》就是虽被大家熟知,却极可能存有误解的例子。

  《咏柳》诗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该诗前些年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某本教辅书在注释“碧玉”时说:“青绿色的玉,这里比喻柳树的树干”。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当然,如果有人把“碧玉”理解成比拟翠绿的柳叶,同样是错误的。究其原因,正在于对典故不熟悉。

  晋孙绰曾作有两首题为《情人碧玉歌》的诗:“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君不羞赧,回身就郎抱。”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选录了五首《碧玉歌》,就包含上面这两首,却未归于孙绰名下,而是引《乐苑》说:“《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其实,不仅成语“小家碧玉”源于此,古诗文中的“碧玉”也因此而可泛称貌美的婢妾,或平常人家的女儿。比如,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诗:“自用黄金买地居,能嫌碧玉随人嫁。”再如,唐张鷟《朝野佥载》载:“周补阙乔知之有婢碧玉,姝艳能歌舞……伪魏王武承嗣暂借教姬人妆梳,纳之,更不放还知之。”可见,“碧玉妆成一树高”里的“碧玉”也应是女子之名,而“妆成”二字或正是暗用乔知之婢妾碧玉“教姬人妆梳”之事。

  又据《南史·张绪传》:“刘悛之……献蜀柳数株,枝条甚长,状若丝缕。”则“绿丝绦”显然是化用“枝条甚长,状若丝缕”而来。

  总之,《咏柳》诗描画柳树,是从远景写到近景、再到特写镜头。首联二句看似天然白描文笔,实则皆暗含典故,用拟人手法,以婷婷袅袅的少女之体态、衣着,比喻春风吹拂下的翠柳。

  “碧玉”可指女子而与“青绿色的玉”无关的结论,还可引唐白居易《喜小楼西新柳抽条》诗“须教碧玉羞眉黛,莫与红桃作曲尘”和清赵翼《垂杨》诗“红绡枉自思公子,碧玉仍怜嫁小家”二联,作为佐证。二诗均咏杨柳,分别以“碧玉”与“红桃”、“红绡”对仗,而“红桃”是杨贵妃之侍女、“红绡”是唐代传奇故事《昆仑奴》中一位奇女,与之对仗的“碧玉”自然也是人名,更毋庸说有“羞眉黛”“嫁小家”等语帮衬了。白、赵二人显然是破解了贺知章留下的“碧玉”之谜,并加以借鉴的。

  上述分析提醒我们,阅读古典诗词时要多用心思考,不能单凭字面而想当然,也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