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何以留存,老街往事该由谁讲下去——昨日,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赏邮阅史说天津》与《走街串巷说天津》,在天河城广州购书中心天津店举办新书分享会。作者罗文华是天津海河传媒中心高级编辑、天津社会科学院津派文化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在现场以书中内容讲述了不少天津记忆,以及书外精彩“花絮”。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城市建设成就,可以通过多角度进一步挖掘、讲好天津故事。
“《走街串巷说天津》原名是《街衢巷陌说天津》,林希先生建议我书名也要接地气,就改成现在的名字了。”分享会现场,罗文华首先说道,现在短视频平台上有一类很火的内容,“拍天津街巷然后配上背景音乐,很亲切。”这说明天津街巷是一种值得被关注的“优质内容”。
街衢巷陌,是天津历史文化研究中十分重要但却长期被忽视的课题。罗文华说,自己充分利用收藏的相关旧书、故纸,并且查阅很多报刊、档案,实地走访的同时,还咨询于周骥良、杨大辛、华非、林希、何志华等阅历丰富、记忆清晰的八九十岁乃至百岁高龄的文化老人,采用第一手资料,表现天津城市的繁荣发展和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介绍《赏邮阅史说天津》时,罗文华说:“天津是中国近代邮政和邮票的发祥地,作为收藏者,我目前手里有20多万枚邮票,从中选取了与天津有关的人物、文物、艺术、民俗、风景和历史事件,从中一窥天津的历史发展进程。”
另外,书中选发不少世界各国的相关邮票,罗文华表示:“邮票里看天津,能看到天津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也能感受天津人民富而思文的生活状态和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不少到场的天津学者、专家及业内人士现场分享了“读后感”。学者侯福志深有感触地说,天津周四的旧货古玩大集、周六的旧书市场都能看到罗文华的身影,“积累丰富的实物资料,提供了独特的实证支持。他是少数始终坚持突出‘天津特色’的学者。”《文学自由谈》编辑齐珏认为,通过这两本新书,可以看到罗文华老师使研究成果更具学理深度,有助于推动天津城市文化研究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