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喻户晓的成语“红杏出墙”,源出南宋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也是广为传诵的名篇,而熟知同为南宋人的张良臣之《偶题》诗者,恐怕就相对较少了。《偶题》诗说:“谁家池馆静萧萧,斜倚朱门不敢敲。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稍作对比便可发现,两诗之内容几乎如出一辙。这就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这仅是暗合,还是发生在古人身上的抄袭事件呢?
张良臣与叶绍翁,《宋史》均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补,生平事迹无从详考,只能从某些典籍中获得零星信息。据宋罗浚撰《宝庆四明志》说,张良臣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此事在元人袁桷的《延祐四明志·张良臣传》中也有记载,较为可信。《张良臣传》又说:“张良臣……善为诗,清刻高洁,不蹈袭凡近……尤长于唐人绝句,语尽而意益远……后宋诗人,咸推服之。”叶绍翁著有《四朝闻见录》,我们从中考知,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时,他曾在都城为官。根据这些资料,粗略判断叶绍翁要比张良臣晚生不少年头,从而姑且认定叶绍翁的诗,晚于张良臣之作。
两首诗虽内容相仿,境界却有高下之分,以叶诗更优。叶诗之首联“应怜”二字以猜测的口吻,将小园主人引入,令读者对园主的喜好、扣门不应的原因,生出许多遐想,为尾联作了很好的铺垫。尾联更以“满园”与“一枝”反差强烈之对比,见少而知多,语义醒豁而蕴含丰富。反观张良臣《偶题》诗,这些动人处都不见踪影。
因此可以说,《游园不值》即便是脱胎于《偶题》,也堪称“前修未密,后出转精”之典型例证;若《偶题》后出,则《张良臣传》“善为诗,清刻高洁,不蹈袭凡近”之语,便无从服人了。
陆游有《马上作》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末句和《游园不值》警句“一枝红杏出墙来”仅一字之差。实际上,若仅以“红杏出墙”来论,则不乏更早的类似之句。晚唐吴融在《途中见杏花》诗中就已写道:“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五代冯延巳《浣溪沙》词:“春到青门柳色黄,一梢红杏出低墙。”宋魏夫人(徽宗朝权臣曾布妻)《菩萨蛮》词:“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在上述诸多例句之外,尚有伪齐刘豫之“竹坞人家濒小溪,数枝红杏出疏篱”、宋郭祥正之“重山复岭争侵户,浅杏深桃半出篱”,虽有墙篱之殊,意境却也类同。这些作品虽然早出,却都没有太高的知名度。
由于“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脍炙人口,虽村巷妇稚皆能诵之”,后人效仿之作更是俯拾即是。明朱泰堪《春晴》诗:“碧池一夜水平岸,红杏数枝花出墙。”清赵翼《和沈倬其同年看花绝句》诗:“忽漫一枝红杏出,累人墙外立多时。”《春仲出行》诗:“一枝红杏出墙见,便有少年携酒过。”皆是其例。晚清时期李联琇《春兴》诗:“邻家为补景,出墙杏花白。”将红杏花换成白杏花,生出新意。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体味出诗词作品的传承、借鉴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