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游剑门关,先上大剑山。秋天清晨的晨雾还没有散去,我已经爬到了四川广元大剑山的半腰间。
继续沿林间山路拾级而上,此时北望大剑山绝壁的中部,有一巨大石柱冲天拔地而起,金鸡独立于悬崖峭壁边,像一根高壮无朋的竹笋,外形诡异。当地人根据形状称这石柱为石笋峰,峰高79米,通体光溜溜不长一草一木,尖顶上却长着一丛茂密的灌木,远看极像是一名怒发冲冠的挺拔武士,在日夜守护着脚下的剑门关。绝壁下石头的台阶以接近90度的坡度在山崖间的石缝里高入云端,即使旁边有木护栏挡着,可踏在上面还是不免胆战心惊。在石阶路上几个峰回路转,就到了山顶,站稳了仔细看,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石阶尽头的左边就是石笋峰的崖顶,甚至崖顶上的那丛灌木都伸手可得,而石阶右面就是长满了松树的大剑山山顶。在山顶上继续往北走,就到了险峻陡峭的天梯峡,峡中石壁上凌空架木搭成的古栈道逶迤蜿蜒,在雄伟的高崖石壁上刻画出了一条妩媚的曲线。
据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助其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然大部分古栈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如今,站在这些壁立的山峰之上,看着依山重建的栈道,还是顿时会产生时空倒流的感觉。顺着依山势而建的古栈道继续前行,两小时后就到了剑门关的北门。右望大剑山,峰如剑插,石壁横亘,森若城郭。山体延伸到了剑门关这一带,峭壁忽然中断,形成左右两崖对峙,一线中通,形似大门,故称“剑门”。
剑门地势险峻,为蜀道交通咽喉,历代官府多次在此关隘修建关楼,是为剑门关。关上有阁楼,称作剑阁。“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飓,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李白的一篇《剑阁赋》道出了高峻险恶的山势以及剑阁的凄清恐怖。
安史之乱,避乱的唐玄宗也是沿着蜀道一路走到这里。保护皇帝的大军西出长安不久,行至陕西境内的马嵬坡,玄宗迫于“六军不发”的兵变,洒泪赐死了杨玉环。继续西行途中的唐玄宗夜宿剑阁,在剑阁冷雨凄风伴随叮咚作响的檐铃声中,思念惨死马嵬坡的爱妃杨玉环,一夜未眠到天明。清代艺人把这段故事写成了大鼓唱词《剑阁闻铃》,京韵大鼓泰斗骆玉笙则用韵味浓郁、如泣如诉的演唱,把京韵大鼓《剑阁闻铃》推向了一个艺术的顶峰。
站在剑门关的南门往前看,更觉地势之险峻。关道东西两边,紫灰色砾岩石崖高耸入云,确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气势。通往剑门关下面的是一条坡度几近90度、高达一二百米的坡道,站在这里,才真正能感受到什么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几万分三路进攻蜀汉。姜维看到魏军声势浩大,知道抵挡不了,就把蜀兵集中到剑门关,守住关口要道。钟会带兵到了剑阁,一时也没法攻进去。邓艾看到蜀军主力守在剑阁,就带了精兵偷偷绕道到剑门关西面的一条羊肠小道上向南进军。这一带本来是人迹不到的地方,邓艾带领这支精兵走了七百里路,也没被蜀军发现。最后,驻守江油的蜀军没想到邓艾会从背后杀出来,骇然见到魏军天兵般出现在城下,惶恐之下短暂抵抗后投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天下雄关无不占地势险峻之利,守关一方无不想以逸待劳地凭借险关御敌。可是天下哪有什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不破险关。关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人还在顽强地前进,天下就没有叩不开的巍巍雄关。剑门关如此,山海关、雁门关、娘子关、紫荆关、平型关、潼关、大散关等等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