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徒手掰断的钢筋
一场被误读的维权戏法

日期:06-28
字号:
版面:第04版:城事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段工人徒手掰断钢筋的视频,在网络上激起了公众对“豆腐渣工程”的担忧。近日,河北霸州市住建局通报调查结果:情况不实。官方出示了该楼盘钢筋在去年10月和今年4月两次抽检合格的报告。调查发现,视频拍摄者纪某原是当地某楼盘钢筋工,他因施工进度慢、质量不达标被总包单位清退。工资结清后,他对清退方式和没拿到预期利润不满,于是拍摄了这段“钢筋不合格”的视频泄愤。

  一段“摆拍”视频,为何轻易引爆了如此广泛的焦虑?根源在于公众对建筑质量根深蒂固的敏感,以及对相关知识的缺乏。钢筋的核心作用是抵抗拉力,不是反复弯折。国家标准检测的是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关键指标,根本不测“徒手反复弯折”能力。即使是完全合格的钢筋,在同一位置被反复90度弯折,应力集中必然导致断裂,直径越大越明显。16毫米粗的合格钢筋,徒手掰弯几次后断裂,实属正常物理现象。然而,在缺乏科普的情况下,钢筋应声而断的画面冲击力太强,被普遍当成了“劣质”的铁证。

  真相虽已公布,质疑却未完全平息。“第一印象”太难扭转了,冷冰冰的报告数据,似乎敌不过那段直观的“掰断”画面。何况,只是少数见多识广的网友在科普,官方通报声明抽检合格,既没解释清楚“合格钢筋为何能被掰断”的科学原理,也没说明是否对视频中的同批次钢筋进行了专项复检,这难免让一些网友觉得是“用报告糊弄人”。尽管官方宣布将对全市在建工地质量进行“大检查”,但如何重建公众信任,挑战巨大。

  此事并非孤例。2021年南京地铁就上演过几乎一模一样的“手掰钢筋”事件,同样源于劳务纠纷,工人同样选择用“质量问题”当武器拍视频。类似事件暴露了建筑行业劳务链条上一种扭曲的“维权”路径:当正规渠道解决纠纷成本高、耗时长,利用公众对质量安全的天然恐慌制造舆论压力,就成了部分工人或小包工头快速“讨说法”的筹码。

  要真正减少类似事件,得两头发力。一方面,加强科普,让公众了解钢筋性能和检测标准,减少被片面信息带偏的可能;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畅通建筑工人尤其是底层分包人员的维权渠道,建立高效、公正的纠纷调解机制,让劳务矛盾不必再披上“质量举报”的外衣。

  徒手掰断钢筋的“戏法”被拆穿了,但那只掰断钢筋的手所指向的劳务困境,却需要更实在的解决方案。否则,类似的“举报”剧本,恐怕还会在其他工地上演,这或许比掰断一根钢筋本身,更值得警醒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