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居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是《红楼梦》中第一位出场的女子,其判词中有幅画,“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她本是乡宦甄士隐惯养娇生的独生女,却在幼时被拐子掳走,可谓“平生遭际实堪伤”。
香菱的悲剧始于“身不由己”四字,她被拐子打骂养大。好不容易遇上钟情于她的冯渊,以为自己“罪孽可满了”,偏又被“混世魔王”薛蟠强抢为妾,与向往的“从此得所”的安稳生活失之交臂。有人说她跟了薛蟠也算“福气”,毕竟薛家富贵、薛姨妈心软宽厚、薛宝钗更是通情达理。可这“福气”不过是镜花水月,暗藏着凶险。薛蟠为抢她闹出人命官司,贾府里丫鬟婆子们嚼舌根,倒像是她招惹的是非,无人在乎这桩血案埋葬了香菱一生的幸福。
在大观园学习作诗,是香菱悲惨命运中短暂的慰藉,她的“呆”和“灵”在学诗写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薛宝钗称她“呆头呆脑”,为了写好诗,香菱完全不顾忌别人的眼光,或坐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连梦中都在作诗。她不厌其烦地找林黛玉请教,自己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甚至与贾探春搭话时也只怔怔地回复道:“你错了韵了。”所以,脂砚斋在批语中称“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这里的“呆”,并非愚钝,而是天真娇憨、苦学成痴。香菱的“灵”,体现为她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了解了诗词的写作技巧,苦心揣摩了王维、陆游等人的诗词,竟然在短短几个月间便开悟,写出了“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的佳句。林黛玉称赞她“聪敏伶俐”,其他姐妹也夸她的诗“新巧有意趣”。正因为这份呆憨,她天真地盼着薛蟠早日迎娶夏金桂过门,甚至比薛蟠还急十倍,以为又添一个作诗的人。不承想,她的美貌和才情反而成为妒妇的眼中钉,最终被夏金桂作践至“香魂返故乡”。
可悲的是,香菱至死都未有过选择权。被拐子卖时,她年幼无力反抗;被薛蟠强占时,她低头认命;被夏金桂折磨时,她只自悲自怨;薛姨妈差点将其卖了,她也只是对月伤悲。她从未怨恨薛蟠的粗暴对待,一直忍受着薛姨妈的唠叨节俭,温柔安静地过着日子,被王熙凤形容为“差不多的主子姑娘也跟他(她)不上呢”,最终却难逃“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命运。有人说,香菱的悲剧是夏金桂造成的,具有偶然性。可是即便没有夏金桂,香菱就能逃过“薄命”的结局吗?薛蟠难改喜新厌旧的本性,薛家也难逃四大家族“一损皆损”的命运。脂砚斋批语中认为香菱的结局“乃遇劫之故”,这里的“劫”,正是当时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桎梏和束缚。
香菱如果生在今日,命运可能会截然不同。她可以凭借诗才立足文坛,可以出诗集、办讲座,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挥“美貌+才华”的双重优势传扬才情,何须再依附他人呢?曹雪芹虽用墨不多,却将香菱这个女性形象刻画得美好动人。她的一生,照出了当时社会女性的集体失语。如果选择权被剥夺,再好的生活也不过是精致的牢笼。现代社会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人都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这就是《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魅力与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