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位名叫金昌绪的诗人,《全唐诗》中仅存有他一首题为《春怨》的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名篇,也正因为此诗,让后人记住了金昌绪这个名字。
全诗四句一气呵成,叙写“鸟啼妨梦”,看似出语平淡,却是意旨深长,造境巧妙,将闺人梦远之常意,写得不落俗套,颇有值得深入剖析之处。此诗之枢要,在于“啼时惊妾梦”一句,话题也由此展开。
不少学者将其解读为陈述句,表述睡梦被鸟啼声打断,导致没能梦到辽西。苏轼《水龙吟》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所言,便是此意。若这样理解,恐未免过于浅直。
其实,不妨将“啼时惊妾梦”视为假设句。假如有鸟儿啼叫,那么睡梦就会惊醒而不得到辽西。梦还未曾做,便事先提防被打断,所以才要“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免得“鸟啼妨梦”。这样解读,则情思更深。清人马鲁在《南苑一知集》中也持此观点:“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以到,彼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它)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对于这种诠释,或许有人会产生疑问:难道夜里是否做梦,做什么样的梦,是可事先计划、预先安排的吗?日常生活中或许不能,但在诗人笔下则完全可能。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正是此意。
比如,清龚鼎孳“安排残梦到青山”(《入上林署口号》诗),清张琳“悬知今夕梦,不到故山春”(《约友香塘看梅》诗),清黎简“江南他夕梦,梅月北枝头”(《夜过孙平叔》诗),皆是诗人对梦境之预判。当然,这是较为直接的写法。宋朱弁《春阴》诗中“酒薄难将梦到家”一句,意境却十分深曲,须作仔细体味。这句蕴含的完整信息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原本计划饮酒而醉,醉而成梦,梦里到家。“到家”就是诗人预先设定好的梦境,结果酒太淡而未能醉,使得“梦想”落空。思家望归之情,不曾直接说出,而是见于言外,尤为含蓄蕴藉。
当然,哪怕是在诗人笔下,计划也经常失败。宋程垓《卜算子》词:“一夜安排梦不成,月堕西窗晓。”安排好的梦,通宵没有到来。也有对计划落空之结局先有预判的。明黎民表《秋雨集清泉精舍以唐人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为韵》诗:“举火照山影,山禽不住鸣。幽人思千里,兹夕梦难成。”因为“山禽不住鸣”,诗人已料到“兹夕梦难成”了。也还有对安排什么样的梦犹豫不决的。宋家铉翁《寄江南故人》诗:“曾向钱唐(塘)住,闻鹃忆蜀乡。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唐(塘)。”钱塘和蜀地都是想去之所,究竟去哪里却又踌躇不定。
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事先对梦境的百般纠结,无非是情思至深之缘故,完全合乎情理。只是变换一种写法,使诗意更为含蓄婉曲、寄意深微、耐人寻味,较直接写梦境“不深数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