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规划师”三天速成
家长“买安心”陷入迷局
日期:06-27
高考放榜,志愿填报市场迎来“收割季”。2025年,志愿填报服务价格再创新高。张雪峰团队的“梦想卡”飙至12999元,“圆梦卡”高达18999元,一票难求。市场火热催生大量“速成专家”。有机构招募“高考志愿规划师”,打出“零基础可学,三天培训挑战高薪”的广告。这些临时拼凑的“专家”收费动辄5000元以上,依赖的“智能系统”不过是批量生成志愿清单的工具,甚至让考生“自己联系招办核实信息”。
家长焦虑寻求解药。一位天津妈妈坦言,即便自己身为高校教师,也“搞不定信息”,“家长是第一责任人,但机构能把关,消解我怕犯低级失误的恐惧。”这种“责任重大”的认知加剧焦虑,越意识到责任重大,越需要外部权威来背书。收费指导机构成了“天价背锅侠”,家长求得“终身甩锅权”,这跟高价购买月子服务之类的心态如出一辙。教育工作者尚且如此,普通家长的无助感可想而知,不如索性付费“买个安心”。
你焦虑我有药,机构深谙此道。“一分浪费终身遗憾”“名额紧缺限时签约”等话术,不断强化志愿填报是“人生第二次高考”的紧张感。当张雪峰宣称“每天游走于悬崖边缘”暂别直播时,悲情叙事反而推高了市场热度。网友戏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只有中间商补漏洞。”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信息鸿沟。尽管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免费开放数据,但对普通家长如同迷宫。有家长直言:“官网查3小时蒙圈,专家3分钟理清梯度——这钱买的是省心。”而一些从业者暗示能通过“私人关系”获取政策微调信息,这种半真半假的信息特权便成了他们的卖点。尤其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规则日益复杂,像四川首届新高考的“院校+专业组”模式,填报策略如同棋局。规则越复杂,解读门槛越高,家长就越愿意为“解密人”买单。
然而,教育部辟谣平台早已声明:所有招录数据官网可查,并无“内幕通道”。对家长而言,破除“高价迷信”刻不容缓。志愿填报核心是数据整合与自我认知的匹配,将其“外包”给速成规划师,无异于赌孩子未来。不过,当“规划师”用话术收割焦虑时,也有像天津吕先生这样的家长,选择带孩子去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用半年实践触摸真实职业兴趣。这种回归本真的探索或许才是破解焦虑的良方——考生更需要知道的是“我到底想成为谁”。
天价志愿服务如同镀金学步车,家长以为能防摔,但学会走路总免不了跌倒。况且志愿填报的试错成本远没有家长想象的恐怖,那些“一填报定终身”的恐吓式营销才是真正的陷阱。与其迷信天价服务,不如回归理性,善用官方免费资源,引导孩子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