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今晚报

不要变成会呼吸的机器

日期:06-26
字号:
版面:第19版:副刊读吧       上一篇    下一篇

  从2025年第5期《小说选刊》上读到肖达明的《智慧烟》。这是篇引人深思的科幻小说。

  科幻小说是基于当下科技发展的状况,对于人们存在状态的某种幻想。其内容虽为幻想,却映射现实。比如,上世纪初陆士谔所著科幻小说《新中国》,就借梦境想象未来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小说中,“34层高的洋楼”、黄浦江底通隧道、“火龙车”地下穿行等细节场景,在不到百年皆已变成现实。当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时,人们的“科幻”想象可能只是将来社会的物质如何丰盛。彼时“科幻”,乃时人之梦想。今天,当梦想成真,“科幻”才真正如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作家们展开多维想象,带我们遨游更广阔的时空。同时,当下科幻作品并非一味高唱“科技”之赞歌,而是对其进行多角度审视乃至批判。

  《智慧烟》就展示了科技对人的异化。小说语境中,学习成为青年们唯一快乐之事,其学习途径是吸“智慧烟”——一种包含知识信息的烟雾,人们通过嗅闻摄取知识。大学课堂上,学子们“吸烟”学习的场景,如同吸食精神鸦片,一个个眼神迷离,课堂“像个古代的大烟馆”。知识的快速叠加累积,使得学子们的学识水平超越了牛顿、爱因斯坦等大师。他们中大多数将成为地外殖民地的领袖或研究者。而极个别嗅觉障碍者,因不能嗅闻“智慧烟”,则成为听从人工智能指令的普通人。

  如上描述,已显示出作者对于唯科技至上的批判态度。而小说中对于学子们娱乐时间的描述,更显示出其批判思想的尖锐和深刻。因高强度吸取知识,学子们每天被强制进行一小时“娱乐”,让大脑放松。这一小时,可以散步,听音乐,看电影,也可跟异性交往。但因他们自小至大就喜欢高度专注的学习,人之本能欲望和反应逐步退化和异化——青年们在一小时娱乐中大多潦草应付。即使是异性交往时的牵手、接吻等,也不带有过多感情色彩,年轻男女刚接触时人之初的羞怯与激动早已不在,“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已成为明日黄花。

  小说中,学子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似乎只在乎学习,其人生显得空洞苍白。当嗅觉障碍女孩许臻拿出一块香皂给男主人公孟懂时,孟懂根据气味打捞起来的回忆,只有肥皂的分子式和其制作方式。前智能时代的人类生活对其而言,“就像一座座坟场”。而因嗅觉障碍,只能以读书方式汲取知识的许臻,还像我们一样,小时候曾“触摸过泥土”,“翻找过蚯蚓”,有过跟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孟懂羡慕她。小说末尾,孟懂想起被学校开除的许臻,并意识到自己开始“爱着一种无知的感觉”。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一个人从小到大应有的生活。

  毫无疑问,这篇小说有对当下教育中唯成绩论的反思,同时也有对人工智能应用的担忧。“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小说体现出高科技对人的反噬:学子们高强度的被动学习,不知不觉成为以“智慧烟”为能量的机器,人之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都已退变;而其残存的部分人性,则只能靠机器的监督完成。在如此反讽和戏谑中,我们明白:没有正常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的人,是不完整的。人的学习,应该是在生活或工作过程中的主动行为,而非“填鸭式”、吸烟式被动接受。人类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实践——不止智慧,我们的情感、思想,我们之所以为人,也都源自远古祖先从树上下来后直至目前的生活实践。

  AI来袭之后,人们对于机器万能化的恐慌与焦虑,在许多科幻作品中都有所呈现。当前,这类侧重技术批判的科幻小说在缓解人们的焦虑的同时,也在发出警告:不要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渐趋惫懒,失去主体性——当心自己变成会呼吸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