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清大经管”假面
更要斩断镀金利益链
日期:06-26
6月22日,“清大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的新闻引发关注。是真院长还是冒牌货?次日,清华大学声明“清大经管学院院长”是虚假身份。当事人曹玉磊辩称,“清大经管”只是他的品牌,自己没在清华读书或任职。合作方浙江桐生文化传播公司则称“误将相关机构当作清华经管学院”。
一张印着“执行院长”的紫色名片,几场高调的企业签约,背后是曹玉磊精心经营“清大经管”身份十年。尽管他辩解是“品牌”,但名片头衔、与清华校徽相似的紫色标识,意图不言自明。
这并非偶然“碰瓷”。其关联企业名称都紧扣“清大”,宣传游走法律边缘:名称混淆“清华”,授课地点选在“清华科技园”,甚至挪用清华校训,形成一套成熟的误导体系。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收割模式:瞄准不同群体“镀金”焦虑,从6岁孩童的高价研学营到企业高管的昂贵总裁班。
“清大经管”生意能持续十年,绝非一人之力。造假者精心设计误导环节,合作方则半推半就享受“名校光环”带来的溢价。浙江桐生事发后称“误读”,嵊州市中诚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以为是清华的”,但其宣传稿早已坐实曹的身份。监管盲区也为骗局提供了空间。清华大学自2017年起多次打假,但缺乏跨部门协同机制。市场监管部门对“清大”类名称审核宽松,教育部门对非学历项目监管缺位,形成灰色地带。
类似“清大经管”操作多年前就有。这个局里很难说有真正的受骗者,他们甚至是各取所需的合谋。根源是对“名校光环”的畸形崇拜。企业主渴望“资源人脉”,家长焦虑“教育起跑线”,而虚荣心成了骗局的最佳养料。于是,有了企业家把“清华总裁班结业证”裱进办公室,部分家长为孩子拍下“清华园研学照”。
要彻底撕下这类“名校马甲”,仅靠学校声明远远不够。例如,北师大曾起诉冒牌机构获赔40万元,但更多“武大院士营”“北大研修班”仍在招摇。法律必须精准打击造假者与共谋者。对虚构身份牟利的“曹玉磊”们,若查实诈骗应严惩;对明知造假仍合作的企业,要依据《商标法》等追究连带责任,如“假长江商学院”案中合作酒店被罚500万元。监管也要升级,建立名校名称保护库,利用技术扫描“清大”等敏感词预警。同时,加强源头治理,推动企业家评价去证书化,建立官方研学白名单平台,挤压虚假镀金空间,引导社会破除对“速成光环”的迷信。
十年骗局被揭穿,但参与者的选择决定着灰色产业链的存亡。教育神圣性源于对知识的敬畏,当敬畏被明码标价,社会信任根基自然会动摇。打击造假是法律较量,更是守护文明底线的尊严保卫战。让合谋者付出代价,让“镀金”崇拜失去市场,真实的学问与诚信价值才能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