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保保肝,您看有没有特效药?”门诊中,经常有患者或家属问到这类问题。保肝药被包装成“解酒护肝”“熬夜必备”的神药。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哪些情况要使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师王基云介绍,保肝药是指能改善肝脏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的一大类药物。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保肝药: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工业污染、环境中毒性肝病;对于原因不明的肝酶升高患者,在不影响检查确诊的同时,可适时适量选用有效的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应用抗结核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时易引起肝损伤,建议预防性应用抗炎保肝药物。
常用保肝药物有六类
目前,抗炎保肝药物可大致分为以下六类。包括抗炎类药物,代表药物有甘草酸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片、甘草酸二铵胶囊等。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代表药物是多烯磷脂酰胆碱。解毒类药物,代表药物有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等。抗氧化类药物,代表药物是水飞蓟素类和双环醇。利胆类药物,常用代表药物是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安络化纤丸等。这些抗纤维化中成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肝脏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保肝药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是针对已经受损的肝脏治疗的,而不是用来预防肝病的。滥用保肝药非但不会保肝,反而可能造成肝脏及其它脏器的损害。
常见误区要避免
误区一:查出肝功能异常就要吃保肝药。吴先生体检发现谷丙转氨酶是85U/L(正常值<40U/L),于是买来水飞蓟素服用。3个月后复查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有所下降,但出现皮肤瘙痒、眼白发黄等症状,被确诊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对此,吴先生后悔不已。发现转氨酶升高,就急着吃保肝药是常见的认知误区。如果因生活方式不健康导致的肝功能轻度异常,可通过健康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调节。肝功能异常也可能是相关疾病的信号,盲目使用保肝药可能掩盖真实病因。
误区二:联合使用多种保肝药疗效更好。58岁的糖尿病患者陈女士,因药物性肝损伤开始服用谷胱甘肽。后来,她听信网上病友的建议后,自行加用了另外两款保肝药,希望加速康复。3个月后复查发现,她的谷丙转氨酶飙升至210U/L。三种保肝药代谢途径重叠,加重了肝脏负担,部分成分还会竞争性抑制药效。一些患者认为药效叠加就是疗效翻倍,于是盲目联用,不仅不能增强疗效,还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造成肝损伤加重。
误区三:保肝药就是“解酒药”。保肝药就是“解酒药”,这是很多酒友给保肝药的定义,其实不然。所谓的“解酒药”主要是帮助缓解饮酒后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等,而保肝药主要用于保护肝脏细胞免受损伤,并不能缓解因长期过度饮酒导致的肝细胞大量坏死、肝纤维化。
(摘自《快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