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军乐队作为一条途径,加深了当时国人对西方音乐的印象。1854年(咸丰四年),清廷派出钦差大臣在大沽与英美法公使会面。每逢会面,英军军乐队均奏乐鸣鼓而来。大沽诗人王毓元亲历场面,记录了军乐队行进的场景,赋诗一首:“天南未听凯歌回,又闻海上鼓如雷。夷乐鸣鸣杂遝响,群丑婆娑舞俯仰。”
他还在诗注中记述军乐队“排队鸣大鼓而来,其鼓大如囷,一人挽之而击,声闻数里。其队伍甚严整,其兵器甚鲜明。其作乐之器,类皆铜角,盘曲如蛇,大小不一,盈抱而吹,其声如牛犬之鸣。其兵卒时作跳跃奔颠舞”。王毓元对英军军乐队记录详细,与同期史料相比,他的记述不仅时间早,而且描写得细致、形象、全面。不仅有“大如囷”的军鼓,还有“盘曲如蛇,大小不一,盈抱而吹”的各种乐器,甚至还有“跳跃奔颠舞”的分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