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已经二十年了,曾担任市非遗中心主任。记得最清楚的是,当时我们去动员一些老字号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困难。一些企业不了解非遗,都认为我们是动员他们赞助,问我需要多少钱,弄得我哭笑不得,又很难一时解释清楚。后来我跟他们说,将来有一天国家会给你们钱。这句话弄得他们哈哈大笑,气氛很尴尬。果然,此事过去不久,国家拿出资金去扶植这些企业,对非遗工作加强保护和传承。
记得,当时国家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称世界非遗项目)的,是昆曲。当时我们都以为是京剧在前,后来才知道昆曲原名昆腔,诞生在江苏的昆山,最早的形式是民间的清曲和小唱?,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之一。在清代,昆曲达到了鼎盛,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许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其中就包括京剧、豫剧、川剧甚至广东的粤剧。某次,我讲课讲到了昆曲,台下的很多人都摇头,不知道昆曲的存在,现在想起来很是伤感。没有昆曲,哪有现在戏曲形式的百花灿烂?目前,天津的昆曲发展很好,经常有昆曲演出,很多观众都喜欢听,特别是《牡丹亭》。
在我们申报昆曲的时候,日本同时申报了“能乐”。可我知道,至今存在于贵州和四川一带,戴着面具表演的傩戏,为后来“能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张艺谋拍摄的《千里走单骑》中,就有关于傩戏面具的重要桥段。我在贵州安顺天龙古堡就看过这种表演,演的是三国的故事,每一个人物的面具都很古朴威严、栩栩如生。
随后国家申报的是古琴艺术。作为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文人雅士的象征。天津的古琴艺术流传许久,现在的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人李凤云和张子盛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
我们国家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在2005年入选,这个项目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集中反映了维吾尔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得那年我们去新疆的喀什,欣赏了维吾尔木卡姆,整个场面都是在一种热闹的氛围里进行。我身不由己地加入进去,与演员们在一起,共同手舞足蹈,现场洋溢着浓郁的新疆风情,大家尽情释放着情感。
书法这个世界非遗项目,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书法,中国的很多经典诗词歌赋传承到现在,而且过春节时少不了用书法写福字。福字可以用一百多种书体去描绘,也可以作为全民族的文化符号,预示祖国的幸福未来。今年春节我获得了各位书法家创作的五十多张福字,心里很是温暖。静海出了很多书法大家,在全国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静海区也成为全国的书法之乡,那里好像人人都能提笔写几个字,身手不凡。
最值得一提的是,珠算成为世界非遗项目。这让我们有些意想不到。因为现在科技发达了,手机这么先进,算起来得心应手,不用再噼里啪啦打算盘了。可是细想起来,这里面的传统文化内涵很丰厚。我们世世代代都是用算盘进行计算的,打算盘的响声代表着文化的延续。我小时候上学都须拎着算盘,这说明算盘里的传统算法不能撼动。越是科技发达了,我们越不能忘记传统,而是应该传承我们的文化。我在不久前去了一家珠心算的学校,校长是非遗传承人。我看见学生们不用算盘,也能使用珠心算的方法,准确说出计算结果,这让我惊叹不已。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成为世界非遗项目,也在我的预料之外。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是通过长期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出的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属于太阳历范畴。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成为全人类共同庆祝的节日,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开创了历史先河。蛇年的春晚,就是非遗的春晚,有六十多项非遗内容在春晚舞台上精彩亮相。
我们在继承这些传统文化的同时,不得不佩服祖上先人们的智慧和无穷大的才能,给我们留下一笔又一笔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