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吃播成“自残” 这类闹剧该收场了
日期:06-25
一锅清水面漂着活金鱼,主播连汤带面一饮而尽;为博眼球,有人切除味觉神经吞咽异物,甚至将死老鼠、整瓶食用油送入口中。这些令人作呕的“表演”,正在某些网络平台上被包装成“吃播”,成了新的流量密码。
针对这一乱象,中国消费者协会6月24日发出的倡议直指要害:此类以暴饮暴食、猎奇比拼为特征的所谓“吃播秀”,与健康、节约、文明的现代生活理念背道而驰,是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公然挑衅,必须坚决抵制。
“孩子看完生吞金鱼视频竟说‘好酷’,简直是毒药!”“主播为流量切味觉神经吞老鼠,平台还推送?浪费粮食+危害健康,封得好!”“深夜肥肉直播冲上人气榜,算法把‘呕吐声’当‘互动数据’推流——平台才是猎奇吃播真推手!”网友的评论直指荒诞表演背后的利益链。
极端、猎奇类吃播为何屡禁不止?根子在扭曲的流量逻辑。平台算法天然偏爱能引发震惊、厌恶等强烈情绪的内容。用户每一次停留、互动,哪怕是出于不适,都可能被系统误判为“受欢迎”,进而推波助澜,陷入“越怪越火”的恶性循环。MCN机构则成了规避监管的推手,批量生产账号,教唆主播突破底线,甚至传授假吃剪辑、用暗语逃避审查。账号一旦被封,往往几天后就能在其他平台“借壳重生”。
根治极端吃播,光靠倡议远远不够。平台要动真格,重构算法推荐逻辑,建立有效的AI识别与人工复核机制,对违规账号实施限流、禁营利直至跨平台封禁的分级处罚。监管必须升级,建立账号与MCN机构的强责任绑定,对教唆违规、危害安全的行为追究连带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法律要堵漏,需完善细则,明确禁止食用保护动物、展示自残式进食、传播血腥不适画面等红线,堵住“猎奇”定义的模糊空间。
治理的最后一环,在观众手中。态度决定一切,行动展示力量。当有人直播吞咽死老鼠时,长按屏幕点下“举报”,就是在为健康饮食投票;主动关注教做菜、讲营养的博主,就是给优质内容添柴加火。值得欣慰的是,一股回归饮食本真、崇尚健康的新风尚正在兴起。如《早餐中国》微纪录片拍摄市井早餐摊的烟火气,单集播放超2000万;80岁国宴大师手把手教“开水白菜”,诠释“极致功夫菜”的匠心理念;反浪费达人用西兰花根腌泡菜、西瓜皮炒肉片,将不起眼食材变身精致料理。这些传递美好与价值的优质内容,同样拥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好好吃饭”本身就足够动人。
让“吃”回归滋养身心、传递美好的本源,让“吃得文明”取代“吃得恶心”成为流量高地,需要平台、创作者、监管者和每一位消费者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