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晋永嘉(307-313)以来,北方汉人相继南渡,大多聚族而居,主要集中在荆州、扬州、梁州等地。东晋统治者在长江南北、梁州(陕西汉中)通益州(四川成都)的通路上设置侨州郡县安置来自北方的移民。例如从山东兖州移民到今江都县东北建立南兖州;从徐州移民到今镇江建立南徐州。从这些侨立州郡县的地名所在,可知当时移民的分布。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为安置中原移民,专门设立了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各种优待。这股移民潮流持续了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两百万之众。
西晋末年北方百姓大量南流后,被称为侨人。他们在侨县登记户籍,却不住在侨县寄治的地方。侨州和它所属的郡县也不在一处。设置的侨州、郡县只是办事机构,并无实土,所以仅在晋陵(今江苏常州)一郡就有侨立的徐、兖、幽、冀、青、并六州的十多个郡级和六十多个县级机构。北方流民初到,并无产业,但东晋政府加以安抚,以凭借他们的武力为北伐资本,给予特殊的优待。但北伐多次失败,重返北方故土业已绝望,居处既久,人安其业。侨人上层占有田园别墅,下层百姓通过开荒取得少量土地,成为自耕农民。东晋政权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便实行土断政策,即合并郡县,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遂把一些江南郡县转给侨州郡管辖,使得一些侨州郡有了实际辖地。另外,将所有侨人在居留地编入正式户籍﹐与当地百姓同样负担调役。
东晋及南朝尽管行政区划混乱,但自孙吴、东晋以来,因六朝建都江南,促进了长江流域和南方其他地区经济的发展。南北朝后,长江流域在经济上已与黄河流域并驾齐驱,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则进一步南移,长江流域的经济水平超过黄河流域。东晋南迁的百万人口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对于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
明代初期,由于长期战乱,江淮一带人口稀少,田地荒芜,大量人口流向相对安定的山西。为了恢复经济,改善人口不平衡状态,当时由朝廷主导,百万之众从山西向外迁徙,他们中途落脚休息处就是一棵大槐树,久而久之,大槐树就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也成为广大移民寻根问祖的象征。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直至今日,山西洪洞每年仍在大槐树下举行祭祖仪式。
19世纪,中国积贫积弱,政局动荡,兵燹连绵,加上黄河中下游连年遭遇自然灾害,于是以山东、直隶(今河北)为主的农民开始流向东北地区,其数量规模为历史最高——这就是为人们熟知的“闯关东”。当年闯关东,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水路,从山东出海,漂到大连,于是在大连扎根。北方方言大区的冀鲁官话片含胶辽官话小区,即胶东半岛(烟台)和辽东半岛(大连)的方言。大连市民生活习俗也呈现齐鲁文化与东北文化杂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