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望洞庭》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作:“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中以“白银盘”比湖面、“青螺”喻湖中之君山,设想奇巧,堪称妙笔。然而“青螺”究竟是何物,人们或许还存有一些误解,有必要略作说明。
有专家注释说:“青螺:喻君山。”并引《大清一统志》:“君山在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状如十二螺髻。”说“青螺”比喻君山,自然没有问题,但关键是“青螺”到底是什么,这位专家却含糊其辞,未下判语。从引用《大清一统志》来判断,他或是把“青螺”理解成“青螺髻”的省称了。
“青螺髻”是指古代女子将长发绾成形如青螺的发髻,的确可借来比喻青山。比如,宋谢逸《陪通守承议游铁山书堂》诗:“山横云外青螺髻,树列檐前翠羽幢。”宋白玉蟾《螺青山下皆地锦花》诗:“螺青山绾青螺髻,地锦花铺锦地衣。”当然,也有把“青螺髻”省为“青螺”,直接描摹青山的。比如,明胡应麟《重游金山四首·其四》诗:“一峰尘外耸巉岏,屹立青螺镜里看。”就是把青山想象成亭亭玉立的佳人,而以“青螺”喻山巅。然而,如果把刘禹锡的“青螺”也当成“青螺髻”,便大为不妥。试想,白银盘里放有一个青螺髻,该是多么煞风景的画面。
其实,刘禹锡笔下的“青螺”是“青螺黛”(也叫“螺子黛”)的省称,乃是女子用来画眉的墨,形如圆形的青螺,诗词中经常见到。比如,明申屠衡《西湖竹枝辞》诗:“春去春来愁别离,淡妆浓抹妒西施。只今五斗青螺黛,留待郎归却画眉。”
关于“一青螺”的这种解释,五代何光远《鉴诫录》中,早已透出个中消息:“刘禹锡尚书有《望洞庭》之句,雍使君陶有《咏君山》之诗,其如作者之才,往往暗合……雍《咏君山》诗曰:‘烟波不动影沈沈,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山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诗与刘禹锡诗暗合,末句“一螺青黛镜中心”用“一螺青黛”形容君山,恰像是替刘诗“一青螺”作了铁板注脚。假如那位专家读过《鉴诫录》,便不会不知“青螺”所指了。
当然,直接用“青螺黛”描摹山峰之例,也时有所见。明李昌祺《感旧游二首·其二》诗:“晚峰尚学青螺黛,冰箸犹疑白燕钗。”清顾贞观《兰陵王》词:“空濛外、多少远山,犹是青螺黛痕积。”至于仅用“青螺”二字指称“青螺黛”“螺子黛”,更是屡见不鲜,不妨从宋词中摘录几例。欧阳修《阮郎归》:“浓香搓粉细腰肢。青螺深画眉。”黄庭坚《南歌子》:“金雁斜妆颊,青螺浅画眉。”王沂孙《露华·碧桃》:“换了素妆,重把青螺轻拂。”
在某些书籍,甚至包括中小学教材当中,将“青螺”理解成等同于“盘中白笋兼青螺”句中的可食之物(田螺、螺蛳),误会就未免太大了,这里的“青螺”与美食无关。同样,欧阳修的“青螺深画眉”,也绝不能理解成用个田螺画眉毛。
宋祝穆《方舆胜览》说:“君山:在湖中……亦名洞庭之山。昔舜之二女居之,曰湘夫人。又曰湘君所游,故名君山。”《山海经》中也早有类似记载。据此,刘禹锡这首《望洞庭》中,有铜镜有青螺黛,或许是基于对湘夫人梳妆之想象而构思的。
星期文库
谈诗脞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