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耀眼桃正红,雪片满溪梅已落”,这句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前半句的意思是艳如胭脂的桃花正在枝头绚烂绽放,形容桃花开得正盛,颜色鲜艳夺目。胭脂原指一种用天然动植物原料研磨成的红色颜料,后来泛指女子涂在脸上的红色化妆品,也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胭脂已经逐渐演变成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一岁抓周时,“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贾宝玉不但擅长制作胭脂,甚至还喜食胭脂。现在的化妆品主要由脂类、蜡类、碳氢化合物以及各种添加剂制成,一般不建议食用。而古代的胭脂则大致由红蓝、苏木、山花、石榴、玫瑰、紫铆等天然动植物染料制作而成,故贾宝玉食之无害。
汉武帝时期,骠骑将军霍去病采用大穿插、大迂回的战略攻击匈奴。他还追击敌人过焉支山千余里,直接攻占祁连山。匈奴人则留下了“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叹。
焉支山又名胭脂山、燕支山,位于甘肃省山丹县。焉支山是红蓝花的主要产地,匈奴嫁女时必采其花,榨其汁,使它凝为脂,以此作为饰品。同时,匈奴贵族妇女则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因此,才有了“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说法。现代有观点认为胭脂一词,可能就来自于被霍去病收复的焉支山,但该说法存在争议。
唐代末年马缟所著的《中华古今注》记载:“以红蓝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妆。”在这句话之前,他还说“盖起自纣”,意思是从商纣王时开始。商纣王时期距今约3000年,但距今5500年至5000年的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神女头像,其两颊与唇部均涂有红彩,由此学者们推断中国女性使用胭脂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
在现代,一种从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主要寄生在仙人掌上的胭脂虫体内提取的胭脂红色素,被大量用于制造高档口红。胭脂虫是半翅目、胭蚧科、胭蚧属下11种昆虫的统称,其体内富含胭脂红色素,人们经过晾干、粉碎、过滤、提纯等工序,即可获得天然的动物色素。
据西晋张勃编撰的记载三国孙吴史事的纪传体史书《吴录》记载:“有土赤色如胶。人视土知其有蚁,因垦发以木枝插其上,则蚁缘而上,生漆凝结,如螳螂螵蛸子之状。人折漆以染絮物,其色正赤,谓之蚁漆赤絮,此即紫铆也。”张勃说的就是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的紫胶虫,它的分泌物就是古代制作胭脂的原材料紫铆。
紫胶虫是昆虫纲、同翅目、胶蚧科、胶蚧属的植物寄生虫。不完全变态发育的雌虫分泌紫胶,完全变态发育的雄虫则不分泌紫胶。紫胶虫以树液为食,经过腺体分泌出的紫胶是一种纯天然动物树脂?。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燕脂(胭脂)有四种。一种以红蓝花汁染胡粉而成;一种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种以山榴花汁作成;一种以紫矿染绵而成者,谓之胡燕脂。紫矿即紫铆,紫胶虫分泌的树脂。《天工开物·彰施》又记载:“燕脂古造法以紫铆染绵者为上,红花汁及山榴花汁者次之。”
古代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平常百姓,都会使用胭脂,抛开“女为悦己者容”等旧观念不说,每个女性都应该拥有美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