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跨越国界的农业合作在哈萨克斯坦拉开帷幕。来自天津武清的大禹节水集团在该国科纳耶夫市与阿拉木图州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携手在申格金斯基基村共建1400公顷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这不仅是“中哈旱区高效用水实验室”项目的落地实践,更标志着“武清模式”正以科技赋能的方式,在“一带一路”中亚版图上勾勒出农业合作的崭新范式。
在阿拉木图州广袤的田野上,牧草、小麦、玉米等作物即将迎来一场“智慧革命”。大禹节水带来的智能滴灌系统如同精准的“水管家”,通过埋设在地下的滴灌带将水和养分直接送达作物根部,配合自动化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象数据,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科学滋养。
“过去靠天吃饭,现在靠数据种田。”通过精准灌溉与科学管理,大禹节水配套建设的智慧农业管理系统预计实现当地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以上,同步带动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双提升。更令人期待的是,大禹节水同步规划的职业培训计划将为当地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田秀才”,让中国技术真正在中亚土地上扎根结果。这种“技术输出+人才孵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正是中国农业科技“出海”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做的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构建可持续的农业生态。”大禹节水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签约背后,是大禹节水“全面出海”战略在中亚市场的关键落子。项目将推动“大禹技术+中亚场景”的深度融合,提供“因地制宜”的本土化策略,将示范基地打造成“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的创新枢纽,让中国方案在异国土地上焕发更强生命力。
记者 穆德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