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抗战岁月的记忆,永远烙印在民族心中。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本报今起推出“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专栏。我们将深入探寻津沽大地的抗战历史,踏访烽火旧址,寻觅隐秘战线的历史痕迹,聆听抗战志士们用热血谱写的家国壮歌,感受街头巷尾中浸润的不屈精神。从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到普通民众的默默坚守,每一处抗战印记都承载着民族气节,让这些镌刻在津沽热土上的红色记忆,在岁月流转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回望往昔,历史的经纬清晰可辨: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引领下,中华儿女团结一心,会聚起抵御外侮的磅礴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铭记历史赋予的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以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
在天津警备区河西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104岁的张武英老英雄眼神依旧矍铄。书架上堆满的书籍与泛黄的战争记忆交织成他的人生图谱——他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学员,是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亲历者,更是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刻进骨髓的共产党人。与党同龄的他,总把“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挂在嘴边。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触摸那段永不褪色的历史。
“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活着,就该替他们看看这盛世。”——张武英
“我们参战时候不害怕”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一个夏末,年轻的张武英毅然投身革命,自此踏上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征程。
在抗日烽火最为炽烈的时期,身为游击队战士的张武英,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在传递情报、参与战斗的过程中,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他随部队在江淮大地与鬼子周旋,经历过阵地失守后的顽强反扑,也目睹过战友为掩护群众壮烈牺牲的场景。从他参与的游击战、反扫荡战役中,仍能感受到当年的艰险。“我们参战的时候不害怕,假如人人都怕死,那就不可能前进了”,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一代抗日战士的英勇与决绝。
“那时候的日子,真是苦啊!”张武英眼眶泛红,声音微微颤抖,“村里家家户户都在挨饿受冻,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饱饭,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鬼子一来,更是遭了殃。他们烧房子、抢粮食,见人就杀,好好的村子被糟蹋得不成样子。我们东躲西藏,连个安稳觉都睡不了。”
张武英的孩子介绍说,父亲年轻时在长江沿岸一带活动过,“当时白天是鬼子和伪政府占领,晚上才是他们的活动时间。眼伤是在抗日游击战中留下的,当时鬼子到处搜捕共产党干部,有一次开会时,鬼子突然来围剿,父亲他们只能拼命跑,子弹就擦着耳边飞过,偏一点就没这个人了。”回忆起父亲右眼的旧伤,他语气里满是后怕,“为了抓我父亲,爷爷奶奶被打伤过,家里亲戚、他的同学都被抓去拷问,连私塾里一起读书的小伙伴儿,都没能逃过那场劫难。”
张武英的孩子还提到,后来父亲加入了新四军,因高小毕业算“文化人”,被编到教导队负责培训干部。“他总说,连长牺牲了,排长就上;排长牺牲了,班长就上……战场上就是这样前赴后继。”
1944年2月,张武英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5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这里,政委口中“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如明灯般照亮他前行的道路,成为他此后一生坚守的信仰基石。在学习与实践中,他不断汲取知识、锤炼本领,为继续投身革命事业积蓄力量。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来时,张武英正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班长,“那天全队都在唱《黄河大合唱》,嗓子喊哑了都停不下来。”回忆起那一刻,老人的手仍微微颤抖。
“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在张武英的心中,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牺牲的战友们始终是他最深的牵挂。他常饱含深情地说:“作为幸运者,自己能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生活,全都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当时,许多战友还没有结婚,也没有看到祖国大陆全部解放就牺牲了,特别的可惜。”战友们为祖国浴血奋战、赴汤蹈火的身影,永远镌刻在他的心里,成为激励他一生的精神力量。
张武英记忆中,著名战斗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战友黄宗德的名字始终闪耀着光芒。“东南山战斗中,营连排干部全部牺牲,黄宗德挺身而出整合部队,一个人俘虏了22个敌人。”说起抗美援朝时期的这位老战友,老人的语气充满敬佩。他们曾同在一个团服役,在缺衣少粮的严寒中,用“抱着必死决心往上冲”的勇气击退敌军。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老人常引用这句歌词缅怀牺牲的战友。他记得战斗模范程照友带病参战、班长郭林田深入敌区抓“喉舌”的细节,更记得那些“没看到祖国解放就倒下”的年轻面孔。如今,他家中悬挂的与周总理握手的照片旁,总摆着一张模糊的战友合影,“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活着,就该替他们看看这盛世。”
“未来是你们的,要永远跟党走。”
张武英一直秉持初心,将这份对党忠诚、严于律己的精神贯穿于家庭教育中。他经常跟孩子说,“党给的已经很多了,我们要懂得知足。”
而面对国家需要时,他却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疫情期间第一时间捐款捐物,汶川地震时将节省的津贴寄往灾区:“党给我的已经很多了,国家有难,我必须尽份力。”这句朴实的心声,正是他“离岗不离党,离休不褪色”的生动诠释。
在天津警备区河西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的“百岁老兵讲党史”活动中,他常从南昌起义讲到开国大典,从游击队的游击战讲到包钢建设时与周总理的相遇。有一次,少先队员指着他书桌上的书问起学习心得,他翻开画满红线的书页:“未来是你们的,要永远跟党走。”
如今,孩子们赠送的“传承红色基因”书法作品就挂在他书桌正前方,“看到这些,就知道我们的故事没白讲。”
据工作人员介绍,104岁的他,作息非常有规律,至今保持着每天读报的习惯,整墙的书籍与学习笔记里,党的二十大报告旁还贴着泛黄的学习便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革命军人的本分。”这句话从战场讲到课堂,成了他给年轻一代最质朴的“红色教材”。
从1921年到2025年,张武英的百年人生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他是战争的亲历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在天津警备区河西第二离职干部休养所的晨光里,他读书看报的身影,如同一座活着的丰碑,向这个时代诉说着:何为信仰,何为忠诚。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当“九一八”的警钟再次敲响,他的故事便是对历史最好的告慰,对未来最坚实的托举。
记者 穆德旺 通讯员 付晶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