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春,人民自卫军司令部进驻安平县。孙犁作为育德中学的高中毕业生,被视为宝贵人才,李之琏、陈乔受吕正操司令员委托,借看望孙犁之机动员其参加抗战。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孙犁便跟随二人去了人民自卫军宣传部,正式开始了革命生涯。同年5月,冀中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成立,孙犁调任宣传部长。同年8月,河北抗战学院在深县成立,经陈乔推荐,孙犁转任抗战学院教官。
抗战学院分民运、军政两院。因报考人数太多,便将民运院设在省立第十中学,军政院设在城里一家逃到大后方去的地主家宅院。杨秀峰任院长,谌厚慈任教育长,吴砚农任秘书长并负责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抗战学院共办两期,民运院第一期的教导主任是陈乔,第二期为吴砚农;军政院的教导主任为刘亦瑜。杨秀峰转任冀南行署主任后,抗战学院工作由吴砚农主持。
孙犁第一期在民运院教抗战文艺,第二期在军政院教中国近代革命史。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孙犁的备课、讲课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由于学院缺乏现成的教材,孙犁只能凭借自己过往的知识积累,亲自编写适合教学使用的讲义。
孙犁求学期间,由育德中学创办的《育德月刊》几乎每期都刊登中国近代历史方面的文章,校长郝仲青、历史教员吕卓洲、《育德月刊》编辑安志成的文章尤为著名。育德中学每周六的讲演,也曾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过类似内容的讲座。孙犁在这个阶段还曾密切关注过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所以对于近代革命史的内容,孙犁是不陌生的,加上周围的很多教师都是这方面的专家,请教起来也方便,因此他的课程应该很受学生欢迎。
抗战文艺课程的主要内容有:抗战文艺的理论与实际,文学理论和文艺思潮,无产阶级文学的特点和表现形式;革命文艺作品介绍,主要有苏联名著《母亲》《铁流》《毁灭》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如何反映工农兵人民大众的问题;结合抗战宣传工作的实际,着重讲解散文、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
在进入抗战学院之前,孙犁写过与课程相关的文章。他在路一主编的《红星》杂志上发表了《现实主义文学论》,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介绍了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定义,典型性格的表现,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对创作的影响,强调了“写作与生活统一的重要性”,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以及语言方式的基本内涵。后来,他又发表了《战斗的文艺形式论》,对当时抗战宣传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文学形式,如墙头小说、报告文学、速写、报章文学、历史小品、科学小品、幽默小品、新诗等,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这些文章为孙犁赢得了“冀中的吉尔波丁”的美誉。另外,孙犁还编过中外革命诗人的诗集《海燕之歌》,这使他深入接触并熟悉了当时国外的革命文艺作品。孙犁的这些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使他在备课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对课程内容的准备十分充分。
抗战学院的课堂设在露天场地,学员们坐在一排排杉木长凳上,讲台上仅立着一面简易的小黑板。对教师孙犁而言,这样的授课既考验脑力,也消耗体力——他需要持续三个小时保持洪亮的嗓音,始终站着教学。由于学员们日常以操场军事训练为主,这类集中授课每周仅安排两次。第一次为这些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成人学员授课,十分考验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孙犁敏锐地观察学员们的接受程度,持续对授课内容和方式作出针对性调整与优化。从学员们为他取的富有特色的外号可以看出,他的教学深受欢迎,课堂效果令人印象深刻。
抗战学院的课余生活是丰富的。尽管孙犁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他逐渐融入学员群体,在与学员们的互动中获得了满足感和快乐。应杨秀峰院长的邀请,孙犁为学院创作了校歌歌词——这也是他在晋察冀边区创作的第一首诗歌作品。校歌由学院音乐教员谱曲后,很快在学员中广为传唱。令人感动的是,许多当年的学员直到晚年仍能清晰地哼唱这首歌。
孙犁曾写过一本《民族革命战争与戏剧》的小册子,1938年4月由人民自卫军政治部油印出版。此书介绍了戏剧的特点、功能,着重说明了如何组织剧团、写剧本、演出等问题。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使孙犁熟悉了剧团的组织与演出业务。在陈乔和孙犁倡议下,抗战学院成立抗战剧团,演职人员自编自演话剧、歌剧、歌舞等,利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活报剧形式宣传抗日,编排了《放下你的鞭子》《松花江上》等剧目。孙犁还为剧团写过剧本《鹰燕记》,展示了青年知识分子对抗战思想的认识与转变过程,此剧因学员毕业分配未能及时演出。
1939年年初,日军占领了深县县城,河北抗战学院的师生们转入隐蔽状态。孙犁带领一个流动剧团到乡下演出,以即兴创作的方式演出抗战剧目。面对日益严峻的敌情,他们辗转至深县南部,随身携带一部收音机,秘密收听战况新闻,并将整理后的消息油印成传单散发。同年春天,经王林引荐,孙犁离开深县前往阜平,就职于晋察冀通讯社,其教学生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