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发达的通讯技术,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即时得知万里之外的信息。但在150多年前,远程交流通常还要依靠书信,堪称“家书抵万金”。
19世纪中叶的比利时画家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在名为《远方的消息》的画作中,凝固了令人动容的一幕场景。一位身着浅色长裙、头戴金色发带的年轻女子站在小桌边,桌面上铺着精致的花鸟图案织锦,摆放着地球仪和插在青瓷瓶中的鲜花,服装的色调和背景的壁纸相互映衬,分外和谐。女子右手拿着打开的信件,戴着婚戒的左手按在胸口,双眼凝视着地球仪上美洲的位置。无需文字解释,观画者便可以想到,她的爱人在遥远的“新大陆”。这封远渡重洋、辗转送达的家书,正拨动着她的心弦。
画中的地球仪造型,和今天地理课堂上使用的地球仪相差不大。地球仪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学仪器之一。相传,最早的地球仪是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地理学家——马洛斯的克拉特斯制作的,是一个直径约3米的球体。这一地球仪的实物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文字记载。囿于认知的局限,克拉特斯地球仪上并没有标出各个大洲,只绘出了四个部分,一部分是当时的希腊人所知的欧洲、非洲、亚洲地区,并标出了一些山脉和河流的形状,另外三部分都是克拉特斯想象中的“未知的大陆”。巧合的是,这三块大陆分别处于现在地球上的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位置。克拉特斯地球仪上还标出了寒带、温带、赤道等不同的气候带。
12世纪的阿拉伯地理学家穆罕默德·阿尔·伊德里西为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绘制了详细的世界地图,此项工作历时9年,于1154年完成。伊德里西地图由70幅小图构成,和今天的世界地图不同的是,它以“上南下北”为方向。伊德里西同时还撰写了被后世称为“罗杰之书”的地理全书,据说他用白银制作了一个地球仪,但已经遗失。
1492年,德国地理学家贝海姆制作了现存最早的地球仪,至今仍保存在德国的纽伦堡国立博物馆。贝海姆地球仪别名“地球苹果”,上面仅有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周围围绕着岛屿和海洋,标注了2000多个地名,还画了一些中世纪欧洲人想象中的“神奇生物”,如美人鱼、海蟒等等。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地球仪的制作日益完善、地图更为精确,出现了便于查找位置的可旋转地球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拼图式地球仪。后来,一位名叫约翰·贝茨的英国人设计制作了一种“伞形地球仪”,能够撑开、收拢,方便折叠携带。
中国最早记载的地球仪诞生于元代,由西域天文学家扎马鲁丁为元朝制作,音译为“苦来亦阿儿子”,《元史》汉译为“地理志”,“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穿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后,制作了天球仪、地球仪?等仪器。明万历三十一年,学者李之藻曾制作地球仪。清代康熙皇帝敕命传教士南怀仁会同清宫造办处制作了地球仪,汇总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地理知识,现存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