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长。虽然已延绵千年,但一把小小的扇子依旧是人们贴身的消暑神器。古往今来,中国人赋予了扇子很多物质和精神上的功用,李白写出“懒摇白羽扇”,那是隐士的洒脱,也暗表了扇子能解炎热;“乾隆一把湘妃扇,亦赋风流亦自雄。”则写出折扇的收藏价值。
对于杨柳青折扇制作非遗技艺第六代传承人徐广华而言,一把折扇的意义更为深远——从纳凉工具到文人雅玩,从宫廷御用到曲艺道具,小小的扇子承载着天津工匠数百年的工艺智慧与文化流变。
?从年画到折扇
天津技艺四季流转
作为市级非遗项目,杨柳青折扇的诞生与年画息息相关。徐广华告诉记者,其技艺源头可追溯至清代杨柳青年画画师戴廉增。当时,戴廉增在北京开设扇画庄,将湘妃竹等名贵材料制成的扇骨与杨柳青年画结合,制成兼具实用与观赏价值的折扇,“夏季卖扇,冬季卖画”,贯穿四季,形成了独特的商业互补。
随着徐广华的展示,记者看到杨柳青折扇扇面的题材也随时代演变:早期以年画为主,如今融入工笔花鸟、山水写意等多元艺术形式。不过,制扇与绘画技艺分属不同门类。“制扇三五年可成,绘画却需数十年功底。”徐广华表示,如今扇面多由专业画师或美院教师创作,而传承人的核心技艺在于“制扇”——选料、晒竹、定型,每一步皆需匠心。
杨柳青折扇的独特,首推其用料之精。徐广华如数家珍:“湘妃竹是顶级材料,价值不菲,梅鹿、凤眼次之,北方的扇子,还会有乌木、鸡翅木等北方木料。”
南北气候差异更造就了工艺分野。北方干燥,竹料需自然阴干三四年以保稳定性;南方扇骨轻巧却易受潮变形。徐广华将二者优势融合——扇骨线条硬朗中透柔韧,既保留北方御用扇的端庄,又兼顾南方扇的舒适手感,形成天津折扇的独特风格。
?从戏台到生活
曲艺文化里的活态传承
如今,折扇在实用功能中体现出文化价值。徐广华观察到,梨园行与曲艺界成为重要传承场景:“眼下,如德云社演员手持我们的扇子登台,这些舞台曝光也让非遗技艺走入大众视野。”
赏扇、用扇,就少不了修扇的“工种”。徐广华坦言,“修扇”让自己看到了一把扇子的“前世今生”,“只要妥善使用,不时修整,一把扇子能用几代人。”
从御用贡品到百姓书斋,从消暑工具到文化符号,杨柳青折扇的变迁恰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的缩影。正如徐广华所言:“普及才能传承。当扇子成为相声、戏曲的一部分,技艺也慢慢走进观众的生活,传统文化因此而生生不息。”
记者 王轶斐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