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考试季,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晨的早点铺前,孩子们攥着复习资料边吃边背;傍晚的小区广场上,家长与刚刚放学的孩子边走边说着回家之后的学习安排。这种备考氛围如同夏日雷阵雨前让人感觉压抑的低压状态。要让考试回归其检测的本质,减少孩子紧张压力,需要家校协同合作,帮助孩子通过考试真正收获成长。
一、转变观念,轻松迎考
1.考试非终点,成长是关键。许多孩子将考试视为学习生活中的“决定性时刻”,这种思想往往导致考前焦虑的加剧。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考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非学习的全部,通过调整个人的应考心态,减轻心理负担。比如,孩子可以尝试进行自我对话,来完成正向暗示,试着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准备了,考试只是展示我学习成果的机会”“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在不断进步”。这种正向暗示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减少对考试的恐惧感。
2.支持胜于压力,陪伴重于结果。家长的态度对孩子的考前心理状态影响深远。许多家长出于对子女未来的担忧,往往在考前施加过多压力,反而加剧了孩子的焦虑感。家长应转变观念,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关注孩子的努力而非分数。比如,作为学生家长,当孩子为考试而复习时,可以说“妈妈看到你最近很认真,这比分数更重要。”考试结束后,不要急于询问成绩,而是先关心孩子的感受“这次考试感觉怎么样?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通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更多地倾听他们的感受,让孩子在备考过程中感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温暖与支持,从而甩掉过多的思想包袱。
二、科学复习,身心并重
1.高效复习,稳扎稳打。科学的备考策略是缓解考前焦虑的重要方法。一方面,要提醒孩子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将学习任务分解为可管理的小目标,避免临时抱佛脚。比如,采用番茄工作法,将时间分为若干个单位,合理安排“学习、休息”的时间,帮助孩子保持专注,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实现精准突破。比如,可以将课堂笔记和教材内容进行归纳,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根据老师的提示或历年真题,标记出高频考点和易错点。针对自身薄弱环节,将平时做错的题目整理到错题本中,定期复盘错误原因,避免重复犯错。
2.健康为本,精力充沛。身体状态直接影响心理状态,备考期间,家长要引导孩子保持规律的作息,确保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以维持大脑的最佳状态。要坚持适度的运动,不仅能缓解压力,还能提高专注力。饮食方面,应注重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防止过度依赖咖啡因。
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每一次考试,以多元的视角评价每一个孩子,以长远的眼光规划每一段成长历程。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本质,成为通往未来的桥梁。
(作者系南开区中营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