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频繁犯错、成绩下滑、误交损友等情况,作为家长应该以怎样的语言,来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同时采取怎样的行动,带着孩子跳出成长“泥坑”?不当“毒舌家长”是家长首先要做到的。
讲述:妈妈说话太狠,让我变得自卑
小艾正值小升初关键期,正是心理敏感脆弱的时期。最近几次单元测验,小艾没有考出理想成绩,妈妈不停地数落她,让她心理有些承受不住,忍不住跟好朋友一通倒苦水。
小艾说,我妈妈是工程师,对我的期望值一直很高,平时对我的各方面表现要求都很严格,特别是在学习上,一直是高标准要求。上学这些年,只要我的成绩没有达到她心目中的分数,她都会不停地说我。最厉害的一次是,她揪着我期末数学和英语都没有满分,差不多数落了我将近一个暑假。那个假期,我几乎每天都要做妈妈布置给我的练习题。最近我连续两个数学单元测验没有上90分,妈妈就说了特别多的狠话,不但说我没脸跟成绩优秀的同学做朋友,甚至还贬低我的智商,挖苦我是“假努力”等,这样的话说了好多天,每一句讽刺的话都特别伤害我的自尊,让我在学校一看到成绩优秀的好朋友,都感觉特别没面子,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建议:先调整情绪,再改进措辞
家庭教育指导师、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心理中心教师李雪云说,在人际交往中,语言的力量不容忽视。如果家长总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跟孩子交流,会带给孩子压迫感;如果家长的话冷冰冰没有温度,说出的话字字诛心,就会让孩子感到像是刀子剌在身上。有家长也许会说出“我都是为了孩子好,想让他努力进步”的话,但因为话太伤人,往往效果适得其反。
李雪云建议,面对孩子的退步和错误,家长批评指正再正常不过。但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家长要三思: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怎么说才更好?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说出的话会更柔和、顺耳。首先,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所属物,不能用自己的“随意而为”切割亲子温情。其次,家长在批评指正孩子前,要卸下自己的社会身份,真正以家长的身份跟孩子沟通交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地跟孩子交流,客观分析问题,避免出现激烈的言语,更不能由此上升到人格攻击。在分析问题的同时,家长不能全盘否定孩子,就问题本身商量解决的办法。最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常态,对此家长要学会调控情绪,因为遇事冷静会“转身”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文 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