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现代民俗学妙峰山田野调查百年。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应运而生的中国现代民俗学,在发轫时期,曾有过两个方面的标志性的探索,其一是与民间文学相拥抱,开展民间歌谣征集、民间传说研究;另一以民间信俗为切入点,是顾颉刚教授与北大风俗调查会的妙峰山庙会调查。
那是1925年,农历四月,妙峰山庙会期间,顾颉刚与北大研究所国学门风俗调查会同仁容庚、容肇祖等五人登山调查,拜庙宇,访香客,录会单,盘桓三日。调查成果在《京报副刊》陆续刊发,后编为《妙峰山》,列入“民俗学会丛书”出版。中国现代民俗学史上,这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田野调查。纪念开学科先河之举,民俗学者在金顶上立碑,铭刻“源缘”两个大字,至今也已20年。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基本功。在北京民俗学者圈内,有“登妙峰山是民俗学生涯成年礼”的说法,可见妙峰山庙会的民俗学价值,也表达了后来者对百年前先贤们妙峰山田野调查的敬意。
百年前那次民俗学活动,顾颉刚的调查报告最受好评。顾颉刚讲,妙峰山庙会是民众生活中的大事。他们储蓄了一年的活动力,在春夏间来朝山进香,发挥他们信仰、团结、社交、美术等各方面的能力,这真是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教育学的好材料,并且是活泼的新鲜材料。这次田野调查获取了丰富的民俗材料,关于这些材料价值的判断,对早期民俗学来说,也是一种示范。
当年,学者何思敬称赞这次调查及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中确是一个霹雳”。评价如此之高,因为对象是新的,方法也是新的。新对象新方法,从而实现了早期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成功尝试。其意义在于,第一,目光投向大众,践行“到民间去”;第二,提高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地位。参与那次田野调查的年轻学者容肇祖,于1928年在《妙峰山进香专号》结集书序中说,“要把民俗的研究,由妙峰山而更进一步,由讨论妙峰山而找到一般的研究的大路”,并对“从实习而得技巧,从研究而有发明”的民俗学前景做了展望。
现在,随着学科的发展,田野调查的理论指导与实际运作都更具科学性。但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在当年令人眼睛一亮,在今天仍让人怀有敬意的,还得说1925年顾颉刚先生与北大诸学者还有一位报纸编辑,他们组队进行的妙峰山调查。
北京民俗有三山五顶之说,旧时碧霞元君崇拜,以金顶妙峰山影响最著。2008年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妙峰山庙会榜上有名。妙峰山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京津冀的文化交流融合。百年前顾颉刚写道,朝山进香的人非常踊跃,“除了京兆之外,天津及保定方面也很多”。
那次田野调查为天津民俗留史料。顾颉刚写道,召集香客的会启,北京、天津最多。所录老会名单中,有天津香客组成的六个路灯会,用汽灯、煤油灯为夜色下的登山者照亮。顾颉刚写道,“天津是商业中心,商人是有钱的……施送粥茶馒头,点燃煤油灯汽油灯的非常多”。民国年间,天津成为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富商阶层在天津皇会、北京妙峰山庙会都有所表现。顾颉刚记载了西窑洼公议带香会、堤头村公议随路大乐会。在清代《天津皇会行会图》上,能见到这两个社区出皇会。
如今,天津天后宫里有座王三奶奶殿。王三奶奶是清道光咸丰年间天津人,在妙峰山登山途中殒命,相传“飞升成仙”,金顶上塑了像。百年前的调查报告说,天津香客的“会单上必以王三奶奶与天仙圣母并举”。对于王三奶奶的传说,天津学者李世瑜有着独到的研究,所撰《王三奶奶的故事》——“这位民俗人物的调查报告”,前后历时半个多世纪。
李世瑜学成于辅仁大学,1948年出版《现在华北秘密宗教》。题目以“现在”二字冠顶,强调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成果。李先生在北京求学时,从1942年起,连续4年在农历四月庙会期间到妙峰山朝顶。他后来讲:“当然是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王三奶奶的崇拜情况和她成仙的传说。”深谙田野调查方法的李先生还另有建树,比如创立了“天津方言岛”之说,比如开启以“贝壳堤”为名号的渤海古海岸研究。何谓田野调查?顾颉刚之于妙峰山,李世瑜之于妙峰山、方言岛乃至贝壳堤,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