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元兴三年(404),高句丽政权占据辽东,改襄平城(即今辽阳)为辽东城,打破了辽东地区“汉晋皆为郡县”的状况。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为拯救黎庶、恢复“辽东故中国郡县”,御驾亲征高句丽,取十城,改辽东城为辽城,置辽州,辽东才重新归属中央政权。这段富于传奇的历史,留下许多精彩的传说和老地名。
位于辽阳城东七十五里的汤河东岸有鸡鸣寺,传说是李世民征高句丽时修建,《县志》载:“城东南七十五里鸡鸣寺中有石鸡。相传唐征高丽,驻兵于是山,令曰鸡鸣启行。”辽阳县河栏镇亮甲山,《县志》载:“城东南七十里,相传唐太宗征高丽驻跸于此。”运粮河位于辽阳县南部,据《唐史》记载,它是李世民于贞观十九年(645),命尉迟敬德统兵万余,用五天时间抢挖而成的一条运河。《县志》还载:“在城西南九十里,现名唐马寨。有古城旧基,人呼为城上。唐征高丽曾驻兵此地,因以得名焉。”
河北省唐山,这个地名最早出现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亲率十万大军东征高句丽,途经今唐山市时,在一座小山上驻扎休整。此山即为今之大城山,因李世民曾在此停留,遂后被当地百姓称为“唐山”。《新唐书·地理志》载:“永平府开平县,在遵化州西南九十里。贞观十九年置县于旧石城。”旧石城就是指大城山以东一座废弃的县城旧址,即今唐山开平区。开平县就是后来的开平卫,即开滦矿务局所在地。而开平卫之设立,是因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曾在此屯兵耕作,并将其作为北京地区的边防要塞。此外,在大城山西南侧有座钓鱼台,传说李世民曾在此放线垂钓河鲤。大城山东侧有一座晾甲山(亮甲坨),相传李世民行军时遇大雨,天晴后将士在此晒晾铠甲。这些地名和古迹都与李世民有密切关联。
“挂甲寺”是天津市区南部最大的一座佛教寺庙,建于隋末唐初。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建挂甲寺碑记》载:“大直沽迤南三里许,有古刹曰庆国寺,后名挂甲寺。其由来远矣,图经无考,得于父老传闻云:当大唐征辽奏捷,驻师此寺,故更名焉。世远倾颓,遗迹尚在。”民间传说“挂甲寺”就是李世民当年征辽返回途中驻师挂甲休憩之处。
民间传说中,蓟州地名“擂鼓台”是李世民东征时筑台擂鼓点将之处;“东二营”“西二营”是李世民驻扎兵马的两个营盘;“大安宅”“小安宅”是李世民曾于此安营扎寨,初名大小安寨,后改今名;“验甲宫”是李世民东征途中晾甲处;“邦均镇”原名“商君店”,因传说战国商鞅曾在此宿店,故名。后唐太宗东征至此,因地名谐音“伤军”犯忌,故改名“邦军店”,民间演化为“邦均镇”;“马伸桥”是李世民东征路过此地,御马劳乏伸腰,故村名马伸腰,后演化为马伸桥。此外,宝坻区石桥镇有两个相邻的村落——大小“黑豆窝”,当地盛产黑豆,唐王征东回师路过此处时曾用黑豆喂马,故名黑豆窝。石桥镇歇马台村,传说李世民东征时曾在此地高台歇马,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