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来到思念多年的高考考场旧址。我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这是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参加高考的考场吗?”
这里已是一片废弃的校区,当年那些曾经用作高考考场的房屋多数成了闲置房,有的窗户玻璃没了踪影,窗框残缺不全,房门虽锁着,但锁头锈蚀严重。房屋外空地杂草丛生,砖头瓦砾散乱分布。透过破窗,我看到屋里乱七八糟堆放着杂物,房屋内壁多处破损。见此场景,我不禁黯然心伤,不禁又想起40多年前我走进高考考场的情景。
17岁那年,我以应届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参加了高考,这次高考的考试时间和试卷都是全国统一的。宝坻考区设置了多个考点,我所在的考点不在县城,而是在距离母校大约1.5公里处的一所农村小学里。那年的7月6日,我骑着自行车,在下午3点左右来到考点,提前熟悉尚未被贴上封条的考场环境。
我所在的考场是文科考场,安排在了这所小学第一排教室的第一座教室,也是这个考点的第一个考场。我的座位比较靠前。考场里安放了三列课桌,课桌不算老旧,凳子还算结实。考场地面是砖铺的,透过窗户玻璃可以看到室外的绿树和高秆花草。更让我暗自高兴的是,校园南侧是三条河道交汇处,水深、清澈。当时正值盛夏,我还想着等考试结束去河中游泳、解暑。
那时参加高考,考场外没有家长和老师“陪考”。那年,我与同村、邻村的三位考生结伴往返,一路上有说有笑,感觉无形中减轻了高考带来的心理压力。
我所在的高考考场说不上“高大上”,但考场内外干净利落,考场中还放置了一只铁桶,里面盛着从校园内那口深井里打上的井水,供考生饮用。监考老师准备了蓝色、黑色墨水各一瓶,还有其他部分文具,以备考生急需。我记得当年是两位中年教师监考,他们都很和蔼、认真。
考场里没有任何降温设施,好在考场前后几个窗户都开着,较为通风,加上考点离河道近,炎炎夏日,考试期间我倒没有感觉到多么热。
在那间乡村教室里,我经受了人生的一次“大考”,从感觉高考很神秘到逐渐适应考场环境。最终,我的成绩令人满意,高考圆了我这个农家娃的“大学梦”。
这个高考考场,深深地铭记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