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开区召开“聚焦科创项目载体建设 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南开区聚焦科创载体建设,盘活存量资产,加强产业链招商,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载体空间保障等工作。
近年来,累计建设科创载体项目16个,新建及盘活总建筑面积94.4万平方米,拉动固定资产投资83.6亿元。主要开展天开园建设、招商与盘活、强化要素支撑保障三方面工作。
抢抓天开园建设机遇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据介绍,南开区以“知识富集区、创新策源区、产业引领区、生态示范区”为四大功能定位,全面对标中关村,着力打造“类海淀”创新创业生态。
南开区加快西营门城市更新项目20万平方米天开创新示范产业园建设,预计2025年年底一期10万平方米率先投入运营,成为本市中心城区总建筑规模最大的工业上楼项目和弹性园区;盘活天津工业缝纫机厂打造2万平方米天开中试基地,建设全市首个硬科技主题的创新创业都市工业载体,引进54家硬科技企业。
拓展高校空间资源,天津大学拆除校内陈旧房产、利用闲散用地,累计投资6亿元打造5.8万平方米新一代智慧物联科技创新平台和2938平方米纳米中心实验楼;与南开大学共建1万余平方米南开大学科技园,入孵企业57家,2024年实现总收入6320万元。
引导科研院所自主更新,推动航天科工8358所投资1.78亿元规划建设2.55万平方米航天智能光电科创园一期项目;与天开集团联手打造2.4万平方米天开园核心区全新承载平台。
坚持招商与盘活同步
集聚科创产业发展
一方面,南开区强化招商落地,闲置土地转化为科创空间。系统梳理58块、134.7万平方米闲置土地,盘活闲置8年的科研西路16号院,投资3亿元联合打造4.8万平方米天开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整体盘活天拖片区闲置10余年用地,投资4亿元新建3.6万平方米爱尔眼科天津地区总部。
另一方面,南开区强化产业导入,建立闲置载体信息化平台。投资8亿元整栋盘活8.5万平方米闲置载体,打造海河沿线全新总部基地;盘活1万余平方米工业遗存,打造科创企业孵化器平台;服务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投资近6000万元,提升改造7000平方米鞍山西道440号院,打造大健康产业项目。
同时,强化业态重塑,更新改造老旧工业园区、厂区。整体提升改造密云一支路15亩用地,新建改造3731平方米智能化生产基地;加快中电科18所提升改造,推动新兴技术迈向产业化;与天津市轨道集团联手,盘活2.5万平方米铭隆大厦B座,打造天津市轨道交通产业大厦,先后引进15家轨道交通产业链企业。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
推进项目加速落地
南开区持续压实工作责任,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推动全区存量资产盘活科创载体工作,各分管区领导分别包联年度重点盘活项目,与市法院、市规资局、市产权交易中心、市城建档案馆等部门密切沟通、联手服务、形成合力,解决涉法涉诉、产权纠纷、历史遗留问题等盘活路径中的堵点和障碍,以盘活存量赋能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规划服务,先行先试支持科研西路16号存量土地更名划转维持划拨,缓解项目主体资金压力;充分利用用地兼容性为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项目建设做好用地保障,研究用地布局优化,推动打造海洋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服务航天科工8358所智能光电科创园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改变传统地铁上盖开发模式,兼顾科技载体研发、地铁换乘交通和沿河景观服务休憩功能,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科创园区。
同时,南开区持续提高审批效能,成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服务专班,将“企业跑部门”变为“部门跑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压缩手续办理时间,充分展现“南开速度”。 记者 安元